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文学院举办“AI与创意写作人才培养工作坊”系列学术活动
2025年04月22日 08:45 作者:王镡嫣然 姜思宇 王庆玲 责任编辑:金子桢 返回列表

4月18-20日,文学院主办“AI与创意写作人才培养工作坊”系列学术活动。本次活动由河南大学文学院、《青春》杂志社、《莽原》杂志社、《中原文学》杂志社联合举办。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海南大学、大理大学、江苏省作家协会和三家杂志社的专家出席活动。活动分三个阶段:AI与创意写作人才培养工作坊、青春•师友改稿会、“AI时代:我们如何阅读,怎样写作?”。

4月19日上午,“AI与创意写作人才培养工作坊”开幕式在文学院A209举行。杨亮教授主持会议。河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刘百陆教授致开幕词。强调本次活动聚焦“AI与创意写作人才培养”主题,旨在凝聚共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文学院创意写作的成长助力。杨波副院长介绍了本次活动策划的契机,2024年教育部将创意写作纳入二级学科后,学院启动首届招生,希望借此契机搭建创意写作横向交流平台,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第一场报告由杨亮教授主持,共有十一位老师做了主题讨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汪政《对表现方法本质的追问——以文学描写为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倪文尖教授《AI时代重谈读写关系老话题》;文学院耿占春教授《创意从哪里来?》;《青春》杂志社总编李樯《写作的延时美学与抗衡机制》;西南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荣维东教授《中小学创意写作的目标和意义》;平顶山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杜彬彬教授《AI应用下文学创作伦理问题与重建的两种可能性》;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李音教授《想问AI要什么样的文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灿金老师《创意:AI时代人类思维的基本盘》;魏华莹教授《AI时代的性灵说》;文学院孙浩宇老师《引导·轨道·牵手--对于大学生校园写作的一点思考》。

第二场报告由魏华莹教授主持,有十位老师参与研讨:《中原文学》杂志社主编李纲《AI时代的写作以及如何写好》;《莽原》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刘杨《AI时代的文学创作》;大理大学文学院于昊燕《妆与容:AI在创意写作中的角色演进》;文学院刘进才教授《创意写作门外谈》;新闻与传播学院杨全强老师《理论之后,批评何为?》;李敏教授《创意当先,写作何为》;杨希帅老师《AI时代,文学如何教育》;李保森《人工智能写作与文学契约的重建》。

19日下午14:00,杨波副院长主持“青春•师友”改稿会。

评审团由汪政、耿占春、李樯、李纲、于昊燕五位专家组成。为准备这次改稿会,文学院面向全校同学开展了为期一月的“青春•师友”征稿比赛,经过筛选,有84篇稿件进入复评,学院组织四位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担任复评专家,选出10篇稿件进入散评,最后经过终评确定5篇入围改稿会的作品。评审过程中,五位专家从创作意图、人物塑造、情节架构、语言运用等维度,给每篇稿件提供了深度“拆解”式的指导。

19日下午16:30,河南大学文学院段晓华教授主持高端访谈“AI 时代:我们如何阅读,怎样写作? ”耿占春、李樯、李纲、于昊燕四位嘉宾参加与谈。

李纲主编谈到,中文系学生的培养应当扩展学术视野,进行学科交叉,利用不同学科的特性,进行创意写作。李樯主编表示,文学创作是更丰富更多维的一种建构,拥有宏大的世界观,即AI所不具有的这种价值观,在此支撑之下,才能进行人机协同这种比较好的写作形式。

于昊燕教授以自己在生活中使用AI写作的经历为例提醒同学们,对待AI生成的论文或作品,需要保持辩证独立的思考,不能不加判断、盲目地使用AI。

段晓华教授分享了自己曾经使用AI的经历——对张爱玲的小说《爱》进行仿写。她谈到,这篇迅速写成的作品虽然充满了十足的“张爱玲味”,然而过于完美的速度背后,内容上却彰显出情感机能的缺失。耿占春教授谈到,语言文字是具身性的化身,所以文学写作、人文主义的写作其实永远都非常靠近我们的身体,但是庞大的搜索能力并不依赖其身体,这种肉身难以承载且难以名状的情绪与意义,是我们对其的依赖性。大家一致认为,尽管AI在信息处理方面能力突出,但大家都相信AI终究无法取代人类独有的创造力、情感度与人文视角。

活动期间,海南大学李音教授于4月18日上午做了题为《鲁迅与作为民族之声的文学》的学术讲座。4月19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倪文尖教授、西南大学荣维东教授分别做《会读,也才可能会写--老调重弹在AI 时代》《AI时代中小学创意写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学术报告。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汪政在4月20日上午做了题为《我们如何对待文本》的学术讲座。

本次“AI与创意写作人才培养工作坊”系列活动通过研讨、改稿会、访谈、系列学术报告等形式,与会者围绕AI与创意写作人才培养做了深入全面的碰撞和交流。相信经过不懈努力,文学院一定能通过打造学术交流与教育实践共同体,探索出特色鲜明的创意写作人才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