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走深走实,深入感受“自信、拼搏、开放、创新”的新河大精神,激发文学院教职工队伍爱校荣校意识,4月12日,文学院前往河南大学抗战旧址研学营地组织开展教职工重走河大抗战办学路红色研学活动,重走抗战办学之路,回溯峥嵘办学岁月,追寻红色文化之根。
“八年抗战,避难迁徙,奋袂攘襟,艰难不惧。
八年流离,弦歌不息,办学卓著,荣膺国立。”
在国立河南大学抗战时期潭头办学纪念馆,透过历史资料和老物件,抗战时期河大师生在潭头修身立德、传道授业的画面历历在目。1939年,河南大学师生辗转来到潭头镇,纵使烽火连天,河大师生凭着敢于担当的精神,用铁肩支撑起风雨飘摇的华夏文明大厦;凭着百折不挠的坚韧,用血肉之躯接续中华文明命脉。无论是凿墙借光的“太阳灯”,还是充当洗沐用品的皂角树,都凝结着河大师生面对艰苦生活环境时的不折不挠。秉承着“安勿忘危”“读书勿忘救国”的信念,教师为国之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战救国而学,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地宣传民主科学,播撒文明火种,赓续文化命脉,舍生取义,兴学救国,承担起维系中华民族文明血脉的重任,树立了一座可歌可泣的精神丰碑,谱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烽火育才记。
河南大学在潭头办学年间与当地乡亲校地情深,患难与共。大王庙村的百姓将最优等的屋舍贡献给办学所用,竭力减轻战时办学的重重困难。河大人饮水思源,以自身发明发现促进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高级知识分子与山区普通民众相辅相成的一段佳话。如今的大王庙村依托传统村落,打造红色研学基地,以古老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交流碰撞将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与休闲农业观光旅游有机结合,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踏着前辈们的足迹,文学院党委书记刘百陆谈到:“重走抗战办学之路,重温前辈办学艰辛,我震撼于河大前辈们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御敌风范和认真负责、至诚报国的教学精神;感动于即使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河南大学在全国排名仍位居前列,创造出许多不凡业绩。我们要重视红色教育,组织更多红色活动,将党史教育贯彻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助力学校建设更进一步!”
“一代学人,在抗战硝烟中的坚守,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奇迹……”此次传承红色基因研学活动,文学院教职工队伍重走抗战办学之路,感悟老一辈河大人身上大无畏的奋斗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今后,教职工队伍将牢记河南大学抗战办学精神,赓续老一辈“为国育人”的初心使命,聚焦立德树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将其贯彻实行到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双一流”学科建设贡献力量,为学校“双一流”“双航母”建设助力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