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院庆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校友风采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学院新闻
2022年11月03日 15:08 作者:郭帆 张笑艳 责任编辑:苏亚丽 返回列表

11月2日下午,河南大学文学院建院10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百年华诞 百场讲座”第四十三讲采用线上的方式顺利开展。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张莉教授受邀进行题为“讲故事者和她的‘难以忘却’——重读萧红《呼兰河传》”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现当代文学教研室青年教师杨希帅主持。

讲座伊始,张莉谈到作家萧红的生平以及《呼兰河传》的创作背景。她指出,写作《呼兰河传》时的萧红犹如本雅明笔下 “讲故事者是一个让其生命之灯芯同他的故事柔和烛光徐徐燃尽的人”。随后,张莉从“生存:自然的与社会的”“异类与庸常”“女性叙述人的‘新语法’”“对《生死场》的另一种重写”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张莉介绍了《呼兰河传》中自然与社会的生存图她指出,整本书的内容结构是从小城的地理风物到社会活动再到个体的叙述层次,在浩大的自然世界中,萧红把人当作社会关系里的人去写,每个人的命运都与环境相关联,而只有理解了那样的环境,才能理解那里人们的逻辑。她认为萧红写出了在风刀霜剑般的大自然面前人的无力与苟活,让读者看到了自然之于人的威力与社会环境之于人的束缚。

张莉以《呼兰河传》前七章出现的人物为例,点明书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催生了“异类与庸常”。她指出,书中的前四章出场的人物以类区分,他们没有具体的姓名,只是面目含糊的人,这意味着他们的生存有一种普遍性;到了第五、六、七章小说开始聚焦于特殊的人物,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王大姑娘等等,这些人都是小城里的不幸者,因为他们不符合庸众的形象,所以要被扼杀。在这一部分张莉指出,无论是异类还是庸众,他们都拥有异乎寻常的生命力。萧红对于呼兰河人民的生存,既有“五四”启蒙思想的关照,也有站在本地人内部视角的认知。

张莉讲述了萧红作为女性叙述人,在《呼兰河传》中完成了“中间地带”的书写,塑造了一个单纯明净却又复杂多义的美学世界。一方面,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对大自然情有独钟,用描写自然的方式描写人的情感,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另一方面,萧红也发明了一种透视世界的描写方法,以回到童年的方式寻找到人们被“社会化”和“习俗化”前的美好,而在这种天真气的表达中,却透露出残酷与沧桑感。这种表达被称为拟童体,其内部暗含着一个成年女性的回望,这也最终形成了萧红的“新语法”。

张莉谈到了《呼兰河传》对《生死场》的另一种重写并结合这两部作品来分析萧红写作生涯的成长与变化。她比较了《生死场》与《呼兰河传》中都谈及的人的自然性道,指出萧红用更多的同情和悲悯看待《呼兰河传》中人物的生死,这可以看出萧红生死观的变化。为了使表达更加明晰,张莉借用东北作家迟子建的作品《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与《呼兰河传》中放河灯的场景进行对比,认为《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绝笔之作,有着强烈的诀别之感,表达出她对于生死的彻悟,因萧红以全部的生命铺陈了自己的故乡,她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讲故事者”。

讲座最后,杨希帅总结发言。他认为,此次讲座为同学们进行作品细读提供了示范,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寻找切入经典作品的角度,更能提醒中文专业的学生要提升审美能力、感受能力,以更丰富的视角进入文学的审美世界。他诚挚邀请张莉日后到开封与师生开展线下学术交流。

在互动环节中,参加讲座的师生在线上积极提问,张莉针对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详细而精彩的讲解。讲座在积极的互动和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