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事迹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校友风采
筚路蓝缕,自强不息:《河南大学中国语言学科史》作者魏清源老师在新书发布会暨百年院庆倒计时启动仪式上的致辞
2022年03月06日 21:04 作者:河南大学文学院 编辑:文奕涵 返回列表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线上参加会议的朋友们:

大家好!

首先对文学院领导为《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史》举行新书发布会、对各位领导老师朋友前来参加这个发布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年之后的这个日子,也就是2023年3月3日,我们文学院将迎来百年华诞。6年前,时任文学院党委书记葛本成、院长李伟昉给我下达了搜集整理资料、筹备百年院庆的任务。我虽然知道自己才疏学浅,难当此任,但作为一名在文学院学习工作了将近半个世纪的老教师,又觉得不能推辞。筹备工作进行了3年,2019年6月,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为了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启动了“学科发展史编纂工程”。文学院王宏林院长申报并获批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史”的项目,并于12月把编写任务交给了我。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在学校要求交稿的时间——2020年5月完成了任务。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河南大学设立最早并且从未中断办学历史的唯一学科,这是我研究之后得出的一个结论。一百年来,学校名称几经改变,学科名称多次变化。书中我把学科的百年历史分为学科的创立、学科的成长、学科的发展、学科的壮大、学科的新貌这五个阶段共五章。除最后一章内容较多分了七节之外,其他每章各有“学科沿革”、“教师队伍”和“教学科研”三节。“学科沿革”主要介绍学科的发展和学科负责人的情况;“教师队伍”主要介绍各个时期在学科中任教教师的情况;“教学科研”一节详细介绍学科的教学科研成果。每章最后是相应时期的毕业生名单。

通过《学科史》的编写,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百年来,文学学科一代又一代共500多位教师,以筚路蓝缕、百折不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谱写了一部壮美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史。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培养了17310名本专科生,2535名硕士生,144名博士生,44245名函授生,60000余名自考生,5000余名培训生,总计129234名各类人才,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河南大学的发展,为中原的经济振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做出了自己伟大的贡献。

也许会有人认为用“伟大”来形容我们做出的贡献有自夸之嫌,但看了下面的事实就知道这绝非夸大其词。

宋景昌1943年荣获全国大学生论文比赛第一名;

任访秋是河大唯一以系主任的身份当选省政协副主席的教师;

刘增杰是河大第一个荣获全国曾宪梓教学奖的教师;

刘思谦是河大第一个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普通教师;

张振犁是全国荣获“中国民间文艺终身成就奖”的二人之一;

佟培基是全国唯一一个由司机成长为教授的博士生导师;

关爱和是河南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是河南大学由校长而书记,执掌河南大学校印时间最长(16年)的领导;

李伟昉是河南大学最早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的教师;

王立群是河南大学第一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王立群是河南大学第一位登上“百家讲坛”的学者;

关爱和领衔的团队是河南大学第一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关爱和的“中国近代文学史”是河南大学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课;

文学院的“电影概论”是河南大学唯一一门线上国家一流课程;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河南大学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河南大学第一批三个B+学科之一(A+等级2,A等级复旦等6,A-等级人大等6,共14名。我们和清华等14所学校并列第15名)。

文学学科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首先是因为从学科设立之日至今,有一大批著名学者如冯友兰、董作宾、郭绍虞、嵇文甫、刘盼遂、高亨、邵次公、姜亮夫、朱芳圃、范文澜、李嘉言、任访秋、于安澜、高文、华锺彦、张振犁、刘增杰、刘思谦、佟培基等焚膏继晷、潜心教书育人;同时这些成就里还有每一位在文学院工作学习的人的努力和奉献。秉承这样的理念,书中共介绍了531名教职员工,录入了所有毕业生的姓名,基本做到了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工作过的教师“人人留影”,在学科学习过的在校生“个个有名”。

《学科史》的出版发行,我个人确实付出了努力。在那半年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工作10个小时。但我决不会忘记其他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在编写过程中,文学院的葛书记、李院长、王院长、杨书记、武院长等各位领导非常关注并多次给予具体指导,文学院同事也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初稿还没有全部完成时,学院就召集了领导和部分教师参加的座谈会,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书稿完成之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博士学位点的第一带头人,曾任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后任河南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的关爱和教授欣然写下洋洋25000字的长序《百年坚守,百年辉煌》,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国运与学运、学术与学人的关系及学科强盛之道。这篇序文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价值已经远超《学科史》本身。书稿交到出版社后,曾任文学院副院长的河南大学出版社杨国安总编辑迅速指定文学院校友胡玲霞担任责任编辑,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的审校,保证了书稿的质量。

在书稿中,我把1923年刚成立的中国文学系比喻为一棵刚刚长出来的小树。今天,她作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已经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我为文学院取得的辉煌成就而骄傲,我为自己是一名文学院人而自豪。我也衷心地希望我们学科能够像关书记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坚持学术引领,坚持各个二级学科均衡发展,坚持自己的学术优势,使我们学科能够愈加强盛!

按我原来的设想,这本书想做到图文并茂,全部彩印。为此我在文中揷入了200多张历史图片和400多幅人物照片。后因篇幅过大,成本过高,不得不把历史图片删除殆尽,并放弃彩印。由于自己理论水平和学识有限,书中肯定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从学校档案馆转录的“毕业生名录”,我们已经发现并改正了一些错误,没有发现的错误一定还有。希望广大校友和读者多加批评指正。

再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