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河大读中文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魏清源:《周总理接见河南大学中文系师生》影片拷贝回来了
2022年01月10日 21:23 作者:魏清源 返回列表

2022年9月,河南大学将迎来建校110周年华诞。新中国成立之后的70多年里,党中央始终关注和支持河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曾到河南大学北部的铁塔公园,了解黄河治理和开封城市建设情况;1958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到校视察,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劳动情况作了重要指示;1959年10月13日,中文系师生1200多人到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工地参加劳动,正在视察工地的周总理会见了中文系师生,并与付钢书记、钱天起主任和学生们亲切交谈;1959年11月14日,共青团开封师范学院第四次代表大会开幕,当时的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莅临学校,出席代表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1963年10月18日,朱德委员长视察开封时,专程来到铁塔公园,考察了铁塔的整修工程;1984年11月14日,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的胡锦涛到河南大学考察了共青团的工作;2004年7月7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到校视察,亲笔书写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河南大学办成全国一流高校”的题词;2009年4月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校,考察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情况,并参加文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座谈。李克强、贾庆林、李岚清、吴官正、李长春、李铁映、刘延东等几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莅校视察。在党的关怀和鼓励下,一代又一代河南大学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于2017年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重新回到高等教育的国家队行列。

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开封和河南大学的情况,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媒体都有及时详细的报道,留下的影像和图片资料河南大学都有保存,唯有周恩来总理视察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工地时会见中文系师生的活动,囿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河南大学没有保留影像和图片资料。其中由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周总理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工地接见河南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图片,几经周折,终回河大,图片人物的考证已于2021年9月初由笔者完成。记录考证过程的《谁是周总理接见的河大中文学子》一文在河南大学微信公众号、河南日报传媒和文学院“我在河大读中文”等媒体上发表后,引起了很多校友的关注。这时,我想起了拜访文学院毕桂发教授时他说过的一句话,“当年周总理接见我们中文系学生后不久,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录制的影片就在咱们学校放映过。”这个影片还能找到吗?如果能把这个影片找到,将来在院史馆、校史馆为参观的校友播放,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周总理对我们河南大学师生的关怀和鼓励,该有多好!我把忽然萌生的这个想法向文学院党委书记杨萌芽、院长武新军进行了汇报,杨书记又与学校党委宣传部王明钦部长进行了沟通,他们都意识到这个影片对于文学院院史馆建设乃至整个河南大学都具有重要意义,表示非常支持我查找这个影像资料。

我首先想到的有可能保存这个影像资料的单位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我知道文学院有多位校友在总台工作,如77级的娄玉舟、81级的于洪、96级的荣嵘等。可我与他们少有联系。王立群教授在央视4套“百家讲坛”开讲多年,与于洪联系密切。我于10月9日17:06分给立群发去微信:“立群兄,麻烦你问一下于洪,能不能找到1959年10月13日周总理视察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新闻纪录片和培基的新闻纪录片。”立群立即把信息转发给于洪。17:43分,于洪给立群回信:“王老师好,我先去影像资料馆检索一下,看有没有记录。如果有这两部片子,再想办法拷贝。拷贝需要部门领导和资料馆领导双方签字,按规定外边单位需要付费购买。下周我先检索一下。”18:01分,我收到立群转发的信息,立即回复:“付费没问题。”


10月11日,周一。于洪上班后,很快开始查询影片有无及拷贝影片的程序。15:23分,我收到立群转发的于洪的咨询结果:

经查询,央视音像资料馆有周总理视察三门峡水利工程和佟培基先生的画面资料,但都不长。按规定需要付费购买,只留作资料使用价格较商业用途的要低。相关流程如下:

  1. 文学院发资料需求函给央视音像资料馆,列出需求清单。音像资料馆查找相关影像资料,并根据资料的长度、内容属性和版权归属等因素来核算价格。每分钟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2. 涉及领导人的画面需要资料馆打报告去审批,需要较长时间,价格也会高一些。

  3. 购买方到资料馆现场观看、确认影像资料,拷贝。

有关事宜,可联系央视音像资料馆许老师。电话:××××××××

按照于洪提供的电话号码,我立即与央视音像资料馆许老师进行了电话联系。许老师重申了拷贝影片的程序,强调需先向他们发去需求函,列出需求清单,他们才能找领导审批。我立即在电脑上将需求函写好,打印后由院办公室盖上公章,转换为PDF文档,通过许老师告知的邮箱地址,发往指定邮箱。

10月17日上午,音像资料馆的石晓芳老师与我联系,商定现场观看、确认影片内容的时间。18日上午8:20分,我乘坐G1561次高铁前往北京。19日上午9:10分,到达位于真武庙路的音像资料馆。石老师早已做好了准备,立即打开周总理视察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工地的新闻纪录片。影片不长,我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片中有多个周总理与人们握手交谈的场面,有几幅画面中的人物我感觉有可能是我们河南大学中文系的师生。看第二遍的时候,我让石老师定格在其中的两幅上,在征得同意后,我把这两个画面用手机拍下来,立即用微信发给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王宗堂教授(中文系55级学生,1959年留校任教,也参加了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工地的劳动)。几分钟后,打通王老师的电话,请他看一看,画面中有没有认识的中文系师生。又过了几分钟,再次通话,王老师说,由于年代久远,画面中的人都不认识。想到不能让音像资料馆的石老师等得太久,我也没再向其他人求证,就对石老师说,不能确定这个影片中有我们河大中文系的师生,这个影片就不拷贝了。然后我又观看了纪录片《从司机到副教授》,按照要求指认了片中的人物,确定了购买这部记载文学院佟培基先生成长历程的影片,并办理了相关手续(12月24日,已收到央视音像资料馆寄来的该影片的光盘)。

从央视音像资料馆出来后,我立即启动第二套方案,直接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曾经被誉为“国家摄影队”,在共和国的重大活动、历史事件等方面具有权威的拍摄地位,制作了大量共和国历史上最重要、最具有文献价值的新闻纪录片,周总理接见河大中文系师生的影片就是由该厂拍摄的。去北京之前,我已开好了盖有河南大学公章的给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公函。乘公交到达位于北三环中路的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大门外,我按照网上搜索到的电话号码打过去,说明意图后,对方说我应该直接到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经营部去咨询,并提供了两个电话号码。可按照号码打过去后,都无人接听。我只好掏出公函给门卫,想进去后再打听。门卫说,按规定,必须先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后才能进去。可我只能先进去后才能找到相关人员。纠缠了很长时间,说了不少好话,门卫才放了行。但进院后的第二道门卫又拦下了我。这一次好话说尽,他就是不让我进去。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经营部的办公楼近在眼前,就是不得其门而入,无奈我只好放弃了这个计划。


著名作家刘震云曾说过,“同学是通往世界的特别有效的通行证”。在去北京之前,我也预料到,没有熟人,单靠自己不一定能办成此事。通过院党委书记杨萌芽,我联系到了中文系91级同学、毕业后先留校任教后师从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取得博士学位、在书法界已经很有影响、现任职于国务院参事室的孟云飞教授。原来的打算是能自己能搞定就不再麻烦他,现在只好与他联系。云飞非常热情地与我约定,20日他下班后先在他家见面,后到饭店与同为91级同学、1998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张政法教授会合。三位校友,两瓶国酒,3个小时,畅叙豪饮。席间,说到文学院现在筹建院史馆资金尚未到位的事情,云飞马上表示,建设院史馆是所有文学院校友的共同心愿,愿意个人捐款建设院史馆。同时,当场打电话通过朋友找到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原负责人的联系电话,并准备第二天再寻找其他能够找到周总理接见中文系师生影片的途径。

  

回到宾馆,回想着我们三人对母校生活的愉快回忆,欣赏着云飞为我写的条幅“与德为邻”,看着政法送我的“六白定制”特级普洱,深深地感受到,在学校里,同学、同事的感情体会不是很深(可能我们之间年龄差别过大),只有在学校外,尤其是在外地,才体会到校友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对母校的感情是这么深厚,以致于古稀之人竟然也半斤多茅台下肚而不自知。

第二天,10月21日,上午8:30,接云飞来电,说昨晚回去与夫人冯娅(原在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任教,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说起这事,冯娅想起有个同事的家属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工作,并已得到这位家属的手机号码。云飞征求我的意见,是先与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原领导联系,还是先与中国电影资料馆的人员联系。我思考后决定直接与中国电影资料馆联系。云飞很快发来了中国电影资料馆周博士的电话号码,我立即打通了周博士的电话,互加微信成功,告知其要寻找的是周恩来总理1959年10月13日视察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工地的影片。周博士回复“好,我问一下”。20分钟后,她把她与同事赵晶的微信对话发给了我。说已经找到了这个纪录片,是《新闻简报(63号)》四个节目中的一个,如果要购买,需要先观摩,以确定有没有需要的内容。而要观摩,需要先交纳转数(把胶片上的影像转为数字影像)费、观摩费和调片费,最后根据确定的内容长度付费购买。由于这位赵女士当时在医院,她提供了电话号码,让我联系她的另一位同事罗德赛。

很快,我拨通了罗德赛老师的电话。为便于交流,我们立即互加了微信。他已经知道了我的意图,并说会在详细了解购买影像资料的流程后联系我。10月22日上午,他告知我购买影像资料的具体步骤:一、开具各种资质文件,包括单位介绍信原件、免责声明原件、经办人证件和单位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二、申请报批;三、转账汇去初步费用;四、观摩确定影片内容;五、签订购买协议;六、转账汇去影片购买费用;七、邮寄影像资料。他给我发来了单位介绍信和免责声明的样本,我立即转发给文学院办公室主任孙建杰,同时把我的身份证照片同步发去。建杰按照要求打印好,到校办盖了公章后拍照发给我。这时已是周五下午5:00。我把资质材料的照片转发给罗老师,他指出购买的影片名称不是《周总理视察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工地》,而是《新闻简报(63号)》,单位介绍信和免责声明需要重写。

在我抵京之前,我国新冠疫情形势发生了变化。10月12日内蒙古额济纳旗发现病例后,多个省市陆续出现散发本土确诊病例。10月15日,北京也报告了3例,已有小区被封控管理。我担心疫情更加严重之后被困在北京,想争取时间在周五下班前把资质文件盖上学校公章,这样就可以于周六寄往北京,下周一中国电影资料馆收到后可以立即进行申请报批,然后就可以进入以后的程序,并尽早进行现场观摩。观摩之后的程序都是可以远程办理的,所以现场观摩之后我就可以离京回校了。

然而此时离学校下班只有半个小时了,建杰改好文件再从明伦校区赶到金明校区去盖章,已来不及。情急之中,我想到了又一位文学院毕业的同学——在学校党委宣传部任副部长的乔石豪(2005年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毕业生)。我立即将需要改动的单位介绍信和免责声明发给他,告诉他怎么改动,同时让他先打电话告知校长办公室,让他们晚下班一会儿。石豪迅速改好文件,到校长办公室盖好了公章,然后驾车赶到明伦校区,交给了文学院。建杰立即把四份文件放在一起,快递发往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

10月25日,周一上午9:32,电影资料馆罗老师来信:“材料刚刚已收到,我们会尽快走流程。”“我已报给领导了,批复后会第一时间告知您付款及观摩事宜。”10月26日14:49,接罗老师来信:“您好,审批已通过,您可以给我们对公转账《新闻简报63号》(1959)初步费用了:1本拷贝调片费200元,转数费2400元,观摩费200元,共计2800元。”同时发来了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收款账户、账号。我立即将这几个信息的截图发给院办主任孙建杰。建杰当时正在上课,下课后打来电话,说会抓紧时间办理转账手续。29日上午接到给我发来的资金支付凭证后,我立即转发给罗老师,罗老师回复:“收到,魏老师,我们尽快给您安排。”

就在我满怀期待早点进入电影资料馆观摩的时候,11月2日上午9:54,收到罗老师的微信:“目前您需要观摩的《新闻简报63号》已调片,但由于(疫情)突发情况,11月2日起我们开始隔离办公,暂时取消观摩等对外业务,恢复后会尽快联系您。”由于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隔离办公何时才能结束无法预知,我只能先回学校等待。我把罗老师的微信转发给了院党委书记杨萌芽和院长武新军,征得他们同意后,立即预定了11月3日的回程车票,于3日下午回到了开封。

由于北京疫情控制措施得力,11月9日,就传来了好消息,电影资料馆的罗老师微信告知:“魏老师您好,这两天我们已陆续恢复日常业务。《新闻简报63号》目前已完成转数,我们看了一下,里面的确包含1959年周总理视察三门峡工程建设的节目,时长约1分50秒。”我问:“能观摩了吗?”回复:“可以了。”不巧的是,那几天郑州也出现了新冠病毒确诊病例,进出开封检查严格、手续繁杂。我只好告诉罗老师:“因疫情暂时不能前去观摩,估计得到12月初,可以吗?”罗老师说:“好的,您来之前提前一两天告诉我就行,以便报备您入馆并和机房确认观摩时间。”

11月29日,星期一。随着郑州疫情形势的好转,进京条件放宽,只需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即可。于是我微信询问罗老师,可否12月1日前往北京,2日进馆观摩。罗老师向我确认开封没有疫情之后,同意我2日下午3点入馆。12月1日,我再次乘坐G1561次高铁到达北京,按罗老师的要求给他发去了我的行程码和北京健康宝的截图、个人疫情信息真实性承诺书。12月2日下午2:20分,我提前赶到了位于海淀区文慧园路3号的中国电影资料馆。因不到约定时间,我就在一楼大厅里等待。


2:50,我发微信告知罗老师“我已到”,罗老师立即下楼,直接带我来到12楼的机房。技术人员立即打开了包含四个短片的《新闻简报63号》,《周总理视察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工地》是其中的第一个。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发现与我在央视音像资料馆看到的竟然是同一个影片。片中首先出现的就是周总理与干部群众在建设工地交谈的镜头。看第二遍时,我让技术人员按下暂停键,拍下两个画面,微信发给了王宗堂老师和赵怀让(56级学生,毕业后曾留校任教)老师,让他们辨认。两位老师都很慎重,他们自己不敢确定,又转发给他们的几位同学。但当我电话向他们询问结果时,他们的回答都一样,“不能确定画面中的人物”。由于机房的技术人员还在等着我的决定,时间不允许我再向更多的人求证,我就打开自己的手机,找到保存的当年中文系系主任钱天起教授的照片,仔细地与画面中正在与周总理交谈的人对比,越比越觉得像他。我感到既高兴又懊悔。高兴的是基本可以确定这个镜头中与总理交谈的是中文系的师生,懊悔的是在央视音像资料馆时草率地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我不再迟疑,立即电话请示文学院党委书记杨萌芽,杨书记果断做出决定:“买下吧!”

整个片子原长1分50秒。电影资料馆的罗老师告诉我,购买的价格按分钟计算,每分钟9000元;不足1分钟按1分钟计算,超出1分钟不到2分钟按2分钟计算。为了不让学校多花钱,我决定剪去一些与我们学校师生没有关系的镜头,只留下1分钟的长度。技术人员按照我的要求,一帧帧地进行剪辑,最终完成了这个长1分钟的影像资料。

回到宾馆,静下心来之后,我开始思索怎么样进一步证实影片中人物是我们河大中文系师生的问题。我猛然想到了前不久钱天起主任的儿子钱大梁到文学院寻找其父亲资料的事情,当时我们两个已经互加了微信,何不让他辨认一下呢?我当即把纪录片中的画面(一)发了过去,并有意识地不加任何提示,没发任何文字。很快,大梁回了信,但只有这个表情:

为了得到明确的答案,我又问:“是令尊吗?”“是。从未见过这幅图片,能否转发给我?”看到这句话后,我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这么多天的奔波和努力终于有了结果。我随即与他通话,告诉他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找到这段影片的事情。

12月3日上午,我乘坐9:10分的高铁,于下午回到开封家中。我再次打开手机,认真观察在电影资料馆拍下的第二张图片,觉得画面中间那位女士似曾相识。脑海中随即对参加过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工地劳动的相关人员信息进行过滤。很快我就想起了一个人——甘玉兰,中文系58级学生,参加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工地的劳动,2021年8月份在考证《周总理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工地接见河南大学中文系师生》那张图片中的人物时,我曾联系过她。她说当年她与周总理握过手,并给我发来了几张照片。其中下面注明“三峡大坝车站留影”(“三”后疑漏了“门”字)照片中的甘老师,其身高、衣着、面容与电影资料馆拍下的第二张图片中间的女性高度相似。

我把纪录片中的第二张图片发给了甘玉兰老师,并问:“甘老师,图片里有认识的人没有?”不久,甘老师就有了回复:“我太激动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魏老师问我纠结了几十年考虑再三向您如实汇报我任务完成心安了万万想不到尊敬的魏老师还在辛苦谢谢”(原文照录,没有标点)话语中能够看出甘老师非常激动,似乎是认出了自己,但并没有明确。于是我追问一句:“第一幅图片中间女的是您吗?”为了让甘老师更准确地知道要辨认的是哪个人,我特地把这张图片做了处理,把中间女的做了标记后,也发了过去,并问:“甘老师,有标记的就是您吧?”很快就看到了甘老师的回复:

纪录片这两个画面中钱天起主任和甘玉兰同学两个人物的确定,确凿地证明了周总理1959年10月13日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工地接见河南大学中文系师生的事实。周总理对河南大学师生的关怀和鼓励是我们坚定前行的不竭动力,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建设一个“中原风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河南大学而努力奋斗!

12月12日,我收到中国电影资料馆寄来的购买影片的合同文本,当天我到金明校区校长办公室盖了公章并寄回中国电影资料馆,随后按照合同给中国电影资料馆转账汇去了尾款。2022年元月8日,我收到了中国电影资料馆寄来的U盘。至此,经过我们学院领导、校友共同努力,《周总理接见河南大学中文系师生》影片的查找和拷贝工作圆满完成。

谨以此文怀念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谨以此文宣告《周总理接见河南大学中文系师生》影片已拷贝回河南大学!

2022年元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