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河大读中文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方红霞:在河大,我的青春不留白
2020年10月12日 16:49 作者:方红霞 返回列表

在风华正茂的年龄,我走进了河大雄伟严正古色古香的大门,37年过去了,由青涩到成熟,由肤浅到丰富,如今的我即将退出工作岗位,回首往事,我越来越深地感觉到大学对我的影响。读书在河大,是我最美好的四年,也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1111E

 

一、在河大,我走进了文化的殿堂

从偏远闭塞的黄泛区,进入向往已久的著名学府,我感受到最强烈的是河大的文化氛围。走进河大,就走进了历史和文化,千年贡院遗址,那是封建科举考试的终结地,而庄重雄伟的大门,中西合璧六号楼、七号楼、大礼堂、东十二斋则是中原现代教育的发展标志,加之巍然屹立的千年铁塔,杂树掩映的古城墙,仿佛一条从古到今的走廊,见证着历史的昨天,也见证着河大发展的今天,见证着河大学子的成长。

大礼堂如宫殿一般,青砖灰瓦,飞檐斗阁,气势恢宏。那里是开学典礼的场所,科普的讲堂,重要演出的舞台。

礼堂是学校各种重要讲座的场所。在那里,我聆听过多场大师们的精彩讲座。交响乐之父李德伦的讲座,对我无疑是一次高水平的音乐欣赏课。当时他已经六七十岁了,但他对交响乐的热爱和激情感染着我,他重点讲述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创作,乐曲所表现的冲突与斗争,胜利与喜悦,贝多芬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他模拟命运敲门的悲怆音调至今仍在耳边。在那里,我还有幸聆听了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演讲。那天,礼堂的走道都站满了人,水泄不通。虽然我对陈景润的方言不能完全听懂,但仍觉如仰高山,此生幸事。还有徐悲鸿遗孀廖静文的讲座,通过廖女士的娓娓述说,我知道了比教科书上更有血有肉的美术大师。

大礼堂还是电影放映场。之前在家乡我看的都是露天电影,第一次在那么漂亮的礼堂看电影,我特别兴奋。观看《青春万岁》我也曾和剧中主人公一样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青春的热情洋溢全身。观看《女大学生宿舍》,觉得电影里的人物既陌生又熟悉,与我们的生活如此接近。观《人生》,来自偏远地区的我们更能理解高加林的生活,更能懂得他奋斗的沉重和代价。

飞檐翘角中西完美结合的的7号楼,与高树绿植相映成趣。雕花垂柱,小巧精致的东十二斋,爬墙虎直到女墙,那些都是有故事的建筑。

与校园有一墙相隔的铁塔,浑然铁色,挺拔高耸,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沉淀着厚重的文化,俯瞰着芸芸众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它和我们河大相依相伴,相得益彰,河大“铁塔牌”恰如其分,名副其实。铁塔俨然成了校园的一部分,也成了我们河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我曾多少次和同学漫步铁塔公园,遥想历史的瞬间,感叹古代工匠的超人技艺。也曾走上盘旋的台阶登临塔顶,观看我们美丽的校园,观望楼房鳞次栉比的开封城。也曾登高怀远,思接千载。铁塔湖清澈见底,杂树环绕,多少次我和同学临湖而坐,静心读书,又多少次沿湖散步,悠闲自在。

绿树掩映的古城墙,阴凉清幽,适合夏季乘凉也适合读书休闲。登上城墙,可看见一条铁路南北伸展,大片农田,庄稼长势喜人,一如我的家乡的景象。

品读着掩映于翠绿中的建筑,品味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学的绚美,河南大学注定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34BF


 二、在河大,大师引领,止于至善,我承继着勤奋踏实严谨的优良学风

河大四年,是我一生中读书的黄金时期。河大(当时校名为“河南师范大学”)的文史专业在全国都享有盛名,得知我被录取到中文系心情非常激动,颇觉幸运,决心努力学习,学有所成。在中文系学习,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有学术水平高、爱教敬业的老师(二)有勤学踏实严谨的学风。

当时,我们中文系堪称大师级的人物有任访秋、高文、华锺彦等,虽然我无缘亲耳聆听他们的讲课,但我有幸在五位教授从教50年座谈会上见过他们一面,仰慕之情无以言表。他们一生倾心教育,培育人才,致力于国家教育强盛,令人感佩。

很多老师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宋景昌老师的宋词鉴赏底蕴深厚又幽默风趣。六七十的老人讲起课来表情丰富,他常常配合肢体语言,令人忍俊不禁,听他的课就是一种享受。有一次,他讲到一首词中“倚栏杆”一句,随即快步走下讲台到窗口,一肘抵窗台,手托腮,眼神若有所思。那形象那神态,我至今回忆起来如在眼前。

刘思谦老师对当代文学有独到的研究,很受同学们欢迎,需要抢位置才能有幸听到。为了听她的讲座,我们往往早早去占座位,吃饭都可以随便应付。

王立群老师教我们时正值年富力强,他不苟言笑,但讲课特别认真,他对古代文学有自己的观点,深受同学们欢迎。

教我们现代文学的是一位年轻的副教授,一口上海普通话,他思维敏捷活跃,不照搬教科书,他敢说敢评,对现代文学史上的论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听他的课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河大一向有优良的学风,学习的氛围很浓。大学学习虽不像高中那样要求严格,没有早晚自习,但是同学们还是比较自觉地读书做作业。那时,教室里没有空调,但无论暑热难耐,无论寒雪纷飞,十号楼晚上总是灯火通明,我和同学一起按时到教室学习。困了累了就出来随意走走,吹吹凉风,看看星空。回到宿舍,饿了,吃点剩馍咸菜当夜宵,有时泡一碗方便面,偶尔也吃碗馄饨“犒劳”自己一回。那年菏泽地震波及开封,晚上不敢回寝室,我和室友在十号楼看书到熄灯,现在回想,往事如昨。

那时,大多数同学晨起读书,校园里的小树林儿、十号楼附近的草坪、古城墙旁槐荫小道、铁塔湖畔都留下了许多勤学人的足迹,当然也包括我。我背诵唐诗宋词,背诵古今美文,能背诵《离骚》全诗。四年里,我读诵了许多古今中外的经典诗文,感受文学的魅力,不断地丰富着自己。

图书馆是我们经常去的地方。新图书大楼竣工投入使用,高大宏伟的建筑,几百万的藏书,我和同学们还着实有些兴奋呢。我和同学经常在下午到图书馆,教科书中提到的以及当代热点作品多有借阅。几年下来,我读了不少书。毕业前,我和室友特地在图书馆前留照纪念。书店街也是我们经常去的地方。周末休息,我和室友结伴逛逛马道街,吃碗炒凉粉,来二两小笼包子,最后一定会到书店街。那时的书店街名副其实,大小书店一家挨一家,古书新书比比皆是。逛书店是我们这些学子的乐趣,可浏览可阅读,特别喜欢的就买下来。书店街可算作我们的校外图书馆。

三、河大,开启我新生活的大门

进入河大,新的生活一下子拉开了大幕,新事物新体验不断冲击着我年轻的心,让我既新奇又兴奋。

参加军训,和我们年龄差不多的教官严肃亲切,既严格又关怀。第一次手握真正的半自动步枪,新奇兴奋之余又有小小的不安。训练间隙,各连队相互拉歌,群情激昂,一扫训练的劳乏。实弹射击有点紧张,但刺激、心跳,

第一次和同学一起过冬至,热闹而温馨。学校发了面和肉馅儿,交给我们自己动手做。我们女同学是主力,擦干净桌子做案板,找来酒瓶做擀杖,有人搓面,有人擀皮儿,有人包馅儿。大家边说笑边包饺子,面和馅儿很快变成了白白胖胖的大馅儿饺子。煮饺子的活有男同学负责,热腾腾的饺子,一盆盆端回来,腾着热气,散着香味。虽然有的饺子破了皮儿,有些漏掉了馅儿,但自己动手包的饺子吃起来别有一番香味。一个细节让我记忆一生,班里的男同学让我们女生先盛形状完整的饺子,那种同学间的关心和友爱至今温暖我心。

203AF

第一次登山——游嵩山少林寺,来自平原的我第一次亲眼看到过去电影里的大山。登临少室山顶,放眼远望,群山起伏,峰峦叠嶂,忽然就有了“一览众山小”豪情。俯瞰山下农田状如棋盘,色如彩画,登山的疲劳一扫而光,只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第一次看灯展,人如流水灯如昼,火树银花不夜天……

第一次赏菊花展,观者如云花如海,满城尽飘菊花香……

我曾多次走近母亲河——黄河,每次体验都有不同。之前,黄河只停留在课本中,是一个抽象的符号,黄河在我读过的诗词中,它是一个遥远的意象。入校的第一个学期,我们全班去了黄河游览区,当时正值枯水期,宽阔的河道时有沙底呈现,捧起浑黄的河水,我亲眼见识了黄河水一碗水半碗沙的特点。放眼上游,想起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心中不免有几分疑惑。后来我又和朋友骑车去黄河,看到了黄河的真面目:道宽水大,一望无际,浩浩汤汤,滔滔东流。询问当地艄公,得知黄河汛期波涛汹涌,浪高过丈,声如响雷。遥想当年刘邓大军乘木船强渡黄河的场面,是何等的惊心动魄,又是何等的雄伟壮观哪!

参加校合唱团活动的那些日子,是我一段快乐的时光。在舍友的鼓励下,我克服了自卑心理,报名参加校合唱团,清唱一段《我的祖国》即被录取。课余时间,和许多陌生的同学一起学乐理,识乐谱,练发声,排练《黄河大合唱》。合唱团的学习和训练,对我来说,就是音乐启蒙。让我窥探到了音乐的美妙与魅力。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16BB7


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也是我十分难得的体验。岗位由学生会牵头联系,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我选择做家教,给一个上初中的姑娘辅导语文。一月上四个半天,15元,雇主还提供一辆粉色斜梁女式自行车供我使用。我和小姑娘相处融洽,每次去辅导,家长都热情挽留我吃午饭,我有种为师者的满足和愉快。做家教是我从教前一次难得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算作我毕业前的演练。

……

河大,我的母校,你是知识的沃土,我的智慧之树在这里恣意生长;你是文化的殿堂,我的思想大厦在这里筑实建造;在你的培养下,我不断充实丰富,强健而有力量。无论我走到哪里,“铁塔牌”是我永久的印记,美丽的校园,是我终生想念的地方。


1D7BD

此生有幸读河大,我的青春不留白。

 

 

作者简介:方红霞,河南大学八三级,平顶山市实验高中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