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河大读中文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李树芳:永远的精神家园
2025年08月01日 13:24 作者:李树芳 责任编辑:李波 返回列表

前些天和朋友们微信聊天,说起当年在河大的岁月,大家都说:现在想想,那些年读书最多的时候都是在河大文学院。想起那些日子,眼前就有许多镜头在回放。

铁塔湖畔的晨读,是当年的一道风景。不管春夏秋冬,一早起来,总有同学或三五成群,或独往独来,铁塔下,湖畔边,声情并茂地朗诵背诵诗篇。虽然普通话不很标准,但却有南腔北调的逗趣。

十号楼阶梯教室占座位。大凡到十号楼阶梯教室上课,都是上大课。当时还没有扩音器,人多,谁都想往前边坐,就出现抢占座位的情况。有的同学早饭都不吃,有的匆忙吃几口,有的拿个馒头边吃边走,就是为了能往前边坐占个好位置。

熄灯后路灯下的夜读。那时学校规定晚上十点熄灯,有些爱看书的同学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就到路灯下去看。夏日蚊子叮咬,就拿着扇子驱蚊;冬日寒风刺骨,就不停地跺脚、踏步以御寒。

在河大的圣母大礼堂里,文院的学子已记不清看过多少场电影和文艺演出,也记不清听过多少场读书报告和讲座。

那时经常可以看到文院的学子,或腋下夹着书,或胸前抱着书,或肩上挎着装书的包,每天来去匆匆。

外系的同学见到文院的同学总是说:真羡慕你们学中文,每天夹本小说悠哉悠哉!

对方则回之一笑:学中文就是读书嘛,不读书岂非不务正业?

当年走进大学,不少同学就是想系统地读点书,把以前的零散阅读上升为“系统阅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个性化”的阅读体系

说到阅读的好处,大家的共同体会是:阅读一旦进入状态,内心会感到宁静和愉快。这是阅读对心绪产生的影响。

阅读拓展视野,启发思考,使人不再人云亦云,这是阅读培养的独立精神。

当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所有知识都是触类旁通,这是阅读体系建成的标志。

一所好大学,不仅是名师荟萃,且同等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图书馆。而河大图书馆,这座中西合璧的庄严建筑,以恢宏的气度启示着里面的文化珍藏。它曾是全国高校先进图书馆,藏书量在当时曾居全省高校之首,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中很有影响。是河大学子借书阅读的文化圣殿。

借了书,就到对面的阅览室去看。阅览室设备齐全,宽敞明亮。文院的学子充分利用大学的优良资源和优良设施,积极酝酿实力,做自己的文学梦。

那时除上课外,差不多时间都是在图书馆阅览室度过的。它是一处精神栖息地,有种安静的氛围。走进阅览室谁也不会大声说话,这种氛围能使人专心读书,有种无形的仪式感。

每次走进图书馆阅览室,都感到书籍对生命的威逼。要读的书太多,总感到时间不够用。望着浩渺的书海,不知何时才能窥其于万一?

在时间有限,不能什么书都读的情况下,只能读那些需要仰视的书,读那些能导引我们向大师逼近的书,也就是读经典。经典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不朽之作,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它触及了人类共同感兴趣的某些重大问题,提示了人类精神的某些永恒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

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财富,在阅读经典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那时总喜欢独坐窗前,窗外青松翠柏,满眼葱茏。看倦了就纵目远眺,赏会儿风景。

阅览室人满无座时,就到铁塔湖边去看书。校园外东侧有一天然湖,位于铁塔东南边,离城墙不远,那里清静宜人,是看书的好去处。被文院的学子戏称为“在野阅览室”。湖边绿草如茵,间有野花点缀,无风时湖面如镜,有风时薇荡涟漪。看累了,就听听铁塔铃声,看看湖中倒影,感受湖的灵气和塔的骨气。那种贴近自然的喜悦和读一本好书的快乐,感觉非常好。

阅读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名著都喜欢,有的名著看了几页就不想再往下看,好像与自己的感觉系统不对位。有的名著一看开头就能被吸引,就能感到与自己的人生信号有对应关系。

读莎士比亚,欣赏他在典型创造上丰富多彩的个性描绘。

读歌德,欣赏他笔下浮士德那颗永远探索不止的灵魂。

读雨果,叹服大师笔下社会场景的宏阔和人物的丰富。

读司汤达,感叹大师在悲剧命运的背景上表现社会历史的深刻。

读托尔斯泰,欣赏他笔下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也欣赏他对人生平实而深邃的思考。他的叙述风格平静而朴素,他只是叙述生活本身,并不刻意营造戏剧性,但却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和生活的真相。

读易卜生,对他笔下的优秀个人面对社会庸众的孤独和勇气,深感同情和共鸣。也喜欢他戏剧语言的凝练和犀利。

读狄更斯,悟出人生应充满历炼,经历险恶。

读罗曼.罗兰,他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小说以细腻深刻的笔触展示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德、法、意和瑞士等国广阔的生活画面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作者以整个十九世纪末的思想史、艺术史为背景,揭示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命运,而是涉及整个人类的命运。

有段时间,对传记和回忆录产生了浓厚兴趣,我读的第一部传记文学是《贝多芬传》。他一生饱尝人间苦难,但他却唱出了欢乐颂。读世界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总会受到不同启发。在传记作家那里走进历史,感受作家命运,必然会与心灵感受交融在一起。在不同人物的命运故事里,通过细节触摸历史,感受会更加深刻。所以在阅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前,如果有他的传记或回忆录,我喜欢先看传记或回忆录。这对理解作品十分有益,也为选读作品避免了盲目。

那时每天都神游在十九世纪的小说里,神往在十九世纪的文学殿堂里。每天都在大师的名著里感悟,它让我体味到了不同的人生经验,看到了不同的人生景观。大师笔下那些性格和经历各异的人物,不管与我多么不同,都是我可以凭借自己的内在经验理解的。

我从大师的作品中看到了人性的深度和广度,它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我,使我能够保持一份内心的自由和免疫力。

读经典的深远好处是,它让人对平庸书籍有了本能的排斥。从长远看,经典给人的营养必能滋养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读经典,并从经典中寻求思想的源头和思考的动力,尽管时代变迁,但仍能从经典中得到启发。

有时读什么书随心情,或小说或传记,抑或散文随笔等。这样的泛读会让人思绪活跃,享受思想的自由。

我对河大文学院怀着永远的感激,它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它把我带到了世界文学的宝库,我在这个宝库里走了很小一个角落,但一旦走了进去,就获得了基本的鉴赏力。

不管什么时候,不管走到何方,河大学子都不会忘记河大文学院——永远的精神家园。

上一篇:征稿
下一篇:李树芳:刻骨铭心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