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九七四年九月的一天,朋友们将我送到灵宝,送上了火车。
我坐在靠窗的座位上,大半时间侧身望着窗外。流动的风吹着额前的短发,凉爽而惬意。田野、树木、村庄、旋转着一闪而过,窗外无物常驻,风景永远新鲜。除大串联离家远行外,这是第二次离家远行。
列车载着我驶向前方,前方等待我的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是久已向往的大学生活。
列车经过一夜的飞速行驶,第二天凌晨到达开封站。
我提着行李,随着人流涌出站门。
河大新生接待站就在不远处,一出站就看到了悬挂的红色横幅,心中立刻涌起一阵温暖。
我朝那里没走几步,接站的同学就奔过来了。他们热情地接过行李,问是哪个系,告知中文系后便将我领到一辆卡车前,帮我放上去行李,然后让洗脸,喝水,先坐下休息。
车满员后便载着我们向学校开去。
站在车上浏览市容,沿街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楼房,还有一街两行很特别的槐树。所谓特别,是枝干呈黑色,叶子很小,树身也不高大,但却透着一种沧桑。进入市区的第一个感觉是,开封没有其它城市的那种喧嚣,有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古都神韵。
十几分钟后,车开进了学校,在中文系新生报到处停了下来。
这届中文系共有六个班,每班三十多个人,我在三班。
在这里办完报到手续,来不及仔细看看神往已久的校园是什么样子,来不及考虑眼前的大学和想象的有多大区别,一位老师热情地拿起我的行李,将我领到中文系学生宿舍区。在一排平房的第一个宿舍门前,老师停了下来。他将手中的一张名单同门上贴的名单对照了一下,然后温和地说:“东西放里边,先去吃饭。”说着向我指了指中文系的食堂。
他是我入校后接触的第一位老师,以后我知道他是系里的张仲良老师。
我看了一下贴在住室门上的名单,一共十个人。
大学一个宿舍也住这么多人,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心中便无端游过一丝怅然。
室内放有六张双层床,每人配有桌凳、蚊帐和毯子。
已有人先我而到。一张靠南窗的双层床下铺已铺好,我在靠北窗的位置选了个下铺。然后打开行李,铺好床,挂上蚊帐,便有了一个小小蜗居。一路的奔波在这里停止,一路的想象在这里结束。
也许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安定的家吧,从小就有种漂泊不定的感觉,有了这个蜗居,心便安定下来。好像历经漫漫长途后,终于找到了温馨家园,漂泊的身心也因它而有了归依。
刚收拾好床铺,先我而到的那位室友回来了。她梳着小辫,朴实而热情,一进门就说:“你还没吃饭吧,我给你餐票去吃饭。”说着从兜里掏出几张餐票递给我。
她是我入校见到的第一个同学和室友,叫胡爱军,偃师人,年龄只有十九岁,我们都来自洛阳地区。她是我后来不管什么时候想起都会感到愉快的人。她年龄虽小,但很有头脑,心地善良,不媚上,不势利,遇事有主见,学习也勤奋。
吃过早饭,一切安排就绪,便迫不及待去浏览校园。
漫步在校园,一切都使我感到新奇。
整个校园恢宏气派,古朴美丽。它东临古城墙,北接铁塔公园,校园里绿树葱郁,花草芬芳。一幢幢高大的现代式教学楼和古朴典雅的民族式建筑群在蓝天下交相生辉。
在学校的图书馆前,我久久伫立。图书馆反映着大学的实力,其馆藏量在当时居全省高校之首。庄严的建筑启示着这里的文化珍藏,浓郁的人文气息使人心怀敬畏。我心中暗想,这里将是以后常来的地方。
不知不觉,一个上午就在信步浏览中过去了。
二
下午从西校门出去,到了铁塔公园。
铁塔公园和中文系宿舍区仅一墙之隔。
铁塔,并非铁铸成,而是用褐色琉璃砖砌成,因酷似铁铸,故民间称其为铁塔。
十三层的塔身玲珑挺拔,高耸入云。塔顶有颗巨大的铜顶珠,在阳光下熠熠发光,闪着金辉。八棱形的塔身,每一层翘起的八个棱角上,都挂着铜铃,在微风中发出悦耳的铃声。
铁塔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灵秀。
听说从铁塔上下来腿要疼一星期,我想不至于,于是就兴致勃勃地去登铁塔。
铁塔的台阶窄而陡,上时不能直身,而且只有上到每层的窗口才能停下。上到一半已两腿发软,大气直喘,但很开心。登塔如同登山,是体力和意志的检验。塔顶是至高无上的召唤,只有努力上到塔顶,才能享受其乐趣。到达塔顶,已大汗淋漓,但兴致悠然。
放眼望去,古城风光和无际原野尽收眼底。
更让人惊叹的是,在塔顶竟能看到黄河如带的景观,还能感受铁塔行云的意境。
铁塔下有湖,塔刚直,湖温柔。软弱时可以汲取塔的耿介,焦灼时可以触摸湖的平静。
湖也是河大一景,它分布在校园外面,从外部给校园平添了天然的灵气和韵味。
三
果然不错,因爬铁塔而腿疼。
当时没感觉,睡一夜起来两腿僵硬,不能打弯,需用两只手将腿搬下床。
系里对已报到的新生没有安排活动,这使我有了更多的活动自由。
从偏远的山区第一次来到七朝古都,对什么都好奇,只想多出去走走看看,开开眼界。
北宋在这里延续了168年,皇城的雄风今安在?
还有两天的报到时间,就忍着腿疼去逛街。先去了马道街,一条著名的商业街。其名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街内驻有官府的马队,故名马道街。街道两侧,商铺林立,极其繁华。它一头连着鼓楼,一头连着相国寺。
接下来去了书店街,一条文化街。其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这条街道两旁,大多是清代风格的浮雕彩绘两层木阁楼,已有三百年历史。走在古都的大街上,处处是历史,处处是文化,一条街道,一个湖泊,一段城墙,都似乎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沧桑。
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存与纪念地到处皆是。那些颇具特色的宋代建筑,存留了历史与文化的底蕴和诗意,处处充满着文化古城的气息,千百年的历史在这里氤氲,积淀。古老的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织在一起,比之于省会郑州,它有更强的文化沉淀力。
一千多年前,当美国的纽约还是个小渔村时,宋代的汴梁已是国际大都市。
但由于黄河泛滥,宋代的都城被一次次掩埋,又一次次重建,一次次在废墟上挺起不屈的脊梁。
当我走在大街上,总觉得脚下踩着整个宋代,踩着千年辉煌,心中便顿然有种肃然和敬畏,不由将脚步放轻放慢,唯恐惊动我们的祖先。
我也去了龙亭,美丽古城以它辉煌灿烂的文化,再次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这座北宋王朝的皇宫故址,巍然崛起于古城的西北角,龙蟠虎踞拔地而起。登上青石精雕的蟠龙御道,拾级而上,就到了碧瓦生辉的龙亭正殿。正中靠里处,有座人称“龙墩”的盘龙巨石,它不由使人想起那位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在这个“龙墩”上,面南而坐,煊赫一世,而他的末代子孙,却被蒙古兵追逼,走投无路,蹈海而死。
从正殿出来,站在龙亭上,凭栏远眺,那碧波荡漾的湖水,挺拔秀丽的铁塔,金碧辉煌的相国寺,尽收眼底。
下午,我来到禹王台,禹王台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的。想象当年大禹为治水患而疏九江,终于化水患为水利,使黄河下游的万顷土地成为良田的丰功伟绩,不由使人顿生敬仰。
走过一条条长满青苔的石径,抚摸一块块充满历史沧桑的碑文,那婆娑古树,雕梁画栋中透射出来的文化神韵,使人陶醉。
看惯了千年的历史云烟,古吹台永远保持着超然物外的沉默。当我离开禹王台时,正是夕阳西下时。西方半边天上,火烧云幻化出瑰丽色彩,禹王台被彤云霞光罩上一层变幻不定的颜色,更显得神奇瑰丽,望着禹王台的夕照景物,我流连忘返。
傍晚,我沿着铁塔公园幽静的湖边小径,来到古城墙下。望着墙体上斑驳的青石老砖,心中涌动着历史的回响。当年烽火硝烟中的英雄乐章,当年的威武雄壮,早已隐在历史的风烟里。
登上古城墙,在火红晚霞的映衬下,古城墙就像一幅意境深远的油画,展示着风范犹存、气魄不倒的雄浑。
我也去看了黄河,步行二十多里。这里是黄河的中下游,河床远远高出地平面。登上坚固雄伟的黄河大堤,极目望去,水天相接。
我站的地方有渡口,轮船在一望无际的河面上行驶。浩淼的河水有节奏地拍打着船舷,喷吐着泡沫,在河面上翻腾着,现出一条长长的航迹拖在轮船后面。在这里,虽然看不到黄河“咆哮万里裂坤轴”的壮观景象,但却别有一番景致。眼前的黄河好像跑累了,也好像狂怒之后在歇息,有种恬静、温柔、深沉、大气,像位心胸博大的母亲,抚育着黄河儿女……
正规的上课尚未开始,倒先接受了古城灿烂文化的洗礼,每天在古迹与现代中徜佯,体味,感受。
古都以其深厚的人文积淀提升着河大学子的整体文化素养。
上学,不光是课堂上学东西,大环境的熏陶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