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湘潭大学教授季水河为文学院师生作线上讲座
——学术讲座
2021年12月06日 21:30 作者:马慧君 朱静静 返回列表

126日上午,湘潭大学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点负责人、汉语言文学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季水河教授应河南大学文学院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邀请,为文学院师生作了题为《中西艺术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表现》的线上学术讲座。文学院院长武新军、文学院教授张清民、文学理论教研室主任王银辉及文学院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文学理论教研室主任王银辉主持。

讲座伊始,季水河带领同学们探究了中西艺术中人与自然的合一与分离关系。他指出,中国艺术家侧重于以“元气论”的视角观察宇宙万物与天地自然,他们将自然作为与人同一的存在物加以描绘,同时将自身融汇于自然之中。西方艺术家则偏重于从“原子论”的视角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将自然作为一个与人分离的对象,运用“移情”等手法加以拟人化。西方艺术家笔下自然与人的合一缺少精神上的共融性。季水河又从人对自然的尊崇与需要态度分析中西艺术。他表示,中华人民对自然土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始终秉持尊崇的态度理解生命,如中国古代诗歌与绘画中对祖国壮丽景色的描摹与刻画。中国艺术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找到了艺术的真谛与生命的基点。而古希腊人并未与山水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即使有些西方艺术家在作品中描绘了自然山水,但也并未对其保持尊崇态度,更多表现出一种需要心理,如西方艺术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英雄故事和悲剧人物,它们是主要的文学题材,而自然景观只是作为典型的活动场景而存在。

季水河还分析了中西艺术家对自然精神与形式的不同把握。他提及,中国艺术家在“元气论”自然观的影响下,更偏重于探讨自然背后的“气”,发现自然物所蕴含的内在精神。他们在描写自然时,更侧重于表现情景相融的境界,而不太注重对自然物形态的完整呈现。而西方艺术家在“原子论”自然观的影响下,侧重于探讨自然物外在形式的完整和谐。他们在描绘自然物时,特别注重外观形态的完整性,注重将自然物的形态、状貌、色彩细致地表现出来,即使有时强调艺术的情感抒发,但也不忽视描写对象的形式完整性。

在总结发言环节,部分研究生针对讲座内容进行提问,季水河耐心解答。他认为,中国艺术中人与自然之间具有双向互融性,而西方艺术中人与自然则是一种投射性关系。王银辉结合讲座内容发表了见解,鼓励同学们既要深入学问,探究中西艺术家对人与自然精神与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更要学习季水河严谨治学的方法与态度。

季水河的讲座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张清民和王银辉对季水河表示了感谢,也期待疫情过后季水河能够亲临现场,为我院师生开展讲座。

季水河,现任湘潭大学二级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点负责人,汉语言文学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学术月刊》等全国十家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2部,主编、合著著作与教材20多部,共有著述300多万字,获得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12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0多项。主要学术兼职有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专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