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9年冬季,我们有幸采访了河南大学文学院著名教授佟培基老师,先生教诲,至今记忆犹新。疫情当下,每焦躁不安无可静心读书时,回想先生之精神风貌,自觉愧怍。故将当时采访记录与资料,再次梳理,撰回忆录一篇。借此机会,分享诸友共勉。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清晨,穿过卖早点的小街道,拐了几个弯口后,我们来到了佟培基先生的家中,见到了这位景仰已久的老者。眼前,佟老的面庞温和中写着正气,文雅中又透着质朴,没有大师的距离感。一番问候之后,便觉得佟老更像是自己家中亲切的老者一般。
为了方便采访,我们约定在了佟老在学校附近的老房子里。房屋比较狭小,屋内没有过多的电器,古旧的桌椅等家具都有了年岁。整个房间的布局没有刻意的修饰,但又觉得每个物件都有着自己安放与陈列的条理。老师的书房并不算大,却处处都摆满了书,好像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在不遗余力地承载着书本和学问。书桌上陈列着佟老日常写字用的笔墨纸砚,卷轴字画错落有致地插在箱箧中……
我们能感觉得到,在这间小小的房屋内,佟老自有着一番广阔的天地,他在书籍里纵横古今,谈笑鸿儒。
或许在交谈开始之前,我们就已经收获匪浅了:丰富的藏书告诉我们做好学问需要发奋苦读,朴素的居室诠释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陈列的字画古玩则让我们见识到了文人所怀有的眼界和性情。
赤子般的热爱,骨子里的传承
谈到和诗词的结缘,佟老的眼睛里仿佛闪着光。
据佟老讲述,和诗词最早的结缘,是小学时期的一个暑假,当时小学老师布置了“抄诗”的作业,佟老便从邻居家借了一本《诗刊》,但没过几天就抄完了,于是他又迫不及待地开始寻找新的诗集。在开封图书馆,他第一次看到了《唐诗三百首》、《万首唐人绝句》等书,不禁感慨,原来中国有这么多经典的诗词。也正是这时,佟老萌发了对诗词的兴趣。
“等到开学检查作业,我超额完成了古诗的抄写。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讲到这儿,佟老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情。未曾想过,在这位已年过七十的老人脸上,我们还能看到如此纯粹与炽热的欣喜,这是作为学生被夸奖的幸福,亦体现着佟老作为一位学者对诗词所葆有的赤子般的热爱。
当被问及最欣赏的词人时,佟老直言道:“宋代最喜欢是辛弃疾,尤其喜欢他的那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首词中所蕴含的气势是无法言说的,还有字里行间的那种韵味儿……”谈到这儿,佟老的语气和劲头像极了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
在谈及“如今略显浮躁的社会的与诗词文化的传承”这一问题时, 佟老坚定地说:“我相信,不管再过多少年,中国的诗词文化肯定还会有人传承的,因为古诗词这种文化是具有独特魅力的!现在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我每期必看,台上站着的好多都还是些学生,有的孩子才五六岁,但唐诗宋词张口就来,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不同职业的人,就像快递小哥等等,大家都是诗词文化的热爱者与传承人。”
在佟老眼中,我们看到了一种自信之光,这是一种文化的自信。而为什么佟老的这种诗词文化自信是如此地坚定?我想是因为:对于诗词,佟老有着根底里的通晓和骨子里的热爱。用心去品平平仄仄的韵律,领悟字里行间的情怀。如今的我们,也应做好诗词文化的传承者!
传道授业与解惑,种桃种李种春风
在谈及读书治学的方法时,佟老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有目标,读书也是一样的,要学会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在目标的指引下坚持、钻研。佟老还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在部队的读书生活,北京前门外有个古旧书店,每当休息日佟老都会去那里买折价书。在做司机的那段时间,他把驾驶室当成书房,坐垫下的工具箱里装的都是书,每当车子到达目的地后,佟老便在车内拿起书来,开始自己的读书旅程。也正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刻苦坚持下,佟老从当时的汽车司机做到了大学教授。
对于治学时遇到的困难,佟老直言这是常有的事,并告诉我们:当学问做到某个地方进行不下去时,不要放弃,也不要急躁,可以暂时先把这个点放一放,过段时间说不定就会有新的灵感。对此,佟老结合自己的例子给我们讲到:“比如我之前在读孟浩然诗集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某一个点暂时没有思路,这个时候就选择放一放,去读其他书,在看李白诗集时看到了相似的点,突然就有了灵感。其实学问与学问之间都是相通的。所以遇到困难不要急躁,要相信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暂时的困难只是由于火候还不到,这个时候先放一放,先把自己的视野拓宽,过段时间自然就会有灵感。“
在佟老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学者对于诗词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亦是一位师者诲人不倦的高尚品格。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先生一言,春风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