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首都师范大学王德胜教授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2025年11月05日 09:47 作者:李波 赵亚楠 责任编辑:陈卓凡 返回列表

11月4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王德胜应邀于文学院A209会议室为文学院师生开展题为“从‘以美育代宗教’理解现代中国美学精神的发生”讲座,文学院师生踊跃参与。本次讲座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文艺影视党支部联合主办,文学院副院长杨波教授主持。

王德胜教授开宗明义,直接呈现了他的核心观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并非简单的概念替换,而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期为中国人精神信仰寻找实践路径的重要探索。他认为蔡元培的思想主张,实际内含着特定的功能论思想建构模式,并进一步指出,蔡元培基于康德“知意情”三分理论,强调美育需具备新的、有力的精神纯化功能,引导人超越现实束缚,迈向自由、普遍、进步的人生境界。

一方面,他指出,传统宗教随着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其强制性、保守性弊端凸显,统合知识、意志、情感的原始功能逐渐瓦解;另一方面,他紧扣蔡元培“超功利”的美育本体观和美育具有“情感陶养”功能,阐明美育具备“自由、进步、普及”特质,可替代宗教的情感陶养功能。谈及思想价值,王德胜教授指出,“以美育代宗教”内含的“生活改造论”价值取向既承认生活现实的功利性局限,又明确美育是改造路径,通过强调审美的精神构建功能,实现改造生活方向、重塑现实生活的目的。他还进一步梳理了蔡元培强调美育实践操作性、宗白华“将生活变为艺术”及丰子恺主张以艺术精神丰富人生等思想脉络,揭示其始终指向“以审美方式改造现实、提升人生境界”的核心追求,这一脉络也为现代中国美学精神指明了方向。

互动环节中,学生积极提问。博士生孟正浩就“媒介与美育的关系”提出问题,王德胜教授肯定此问题的前沿性,并探讨了媒介如何作为感性操作的工具,以及媒介技术环境对美育的重塑。同时他表达了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导致思维和精神活动异化的担忧。硕士生陈敏就“短暂性体验与人生艺术化的永恒性是否冲突”提出问题,王德胜教授在回答中强调了体验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媒介环境下体验的真实性问题。

讲座尾声,杨波副院长作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讲座深入浅出,充满对现实生活的关照,不仅巧妙融入师生日常遇到的现实问题,更通过理论阐释与人文精神传递深化师生认知,以轻松愉悦的氛围打造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温度的精彩分享,令在场师生受益匪浅。最后他表达了对王老师的感谢,并期待其再次指导交流。

讲座在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