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文学院召开“文学·文献·史料名家谈”系列讲座
2025年11月01日 20:30 作者:王曼 詹静淑 郑咏琳 责任编辑:肖文清 返回列表

10月31日晚,“文学·文献·史料名家谈”系列讲座在文学院A209会议室召开。上海大学二级教授、南昌大学特聘研究员、《民国旧体文学研究》主编曹辛华,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立荣,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熊海英及河南大学文学院部分师生参与此次讲座,本次活动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卓华主持。讲座围绕“现当代旧体文学文献学构建问题”“论文写作中文献问题”“晚宋文学研究材料拓展与视野转换”三个方面展开。

曹辛华以“民国与古代文学研究”为核心,重点聚焦旧体文学文献,指出其作为古代文学在现当代文体传承的重要载体,涵盖作品创作与学术研究两大维度,且其研究的紧迫性与难度均高于古代文学文献。他提出,当代民国旧体文学文献大量被埋没,存在文献混淆不清、整理难度大等问题,但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凭借其研究新颖度,在项目申报中具备显著优势。针对学术研究方向,他建议同学们避开热门选题扎堆的误区,重点关注民国礼仪文学、域外汉学中的中国文献改编等冷门却具较高学术价值的领域,并着重提及电子文献与AI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他还结合学术研究规律阐释了目录学在文献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意义,所有学问的开展都应从目录研究起步。最后,曹辛华现场吟诵了一首依李白《将进酒》原韵创作的诗词,激发了同学们的讨论热情。

熊海英对文学研究的时代选择及现状展开深入分析。她指出,唐代文学研究资料挖掘渐趋充分,近一二十年来需发掘地下墓志铭等材料;宋代文学因《全宋词》等文献丰富且整理良好、电子化便捷,目前研究正当时;元代文学虽材料较少、利用有难度,但仍具研究价值。她提到,以苏轼研究为例,因相关材料众多,撰写其论文需阅读大量资料并付出大量精力才能创新。对于晚宋文学,她认为传统研究存在局限,应转换视野,通过诗歌文本复原诗人生活,结合城市笔记挖掘城市文学等新研究对象,从而探讨文学通俗化问题。她强调研究中视角转换和材料拓展的重要性,可通过跨领域研究扩宽材料使用范围,并引导同学们重视现有文献材料的深度利用,学会从有限材料中挖掘核心价值、拓展学术视野。

张立荣围绕论文中文献写作问题,提出“四要四不要”建议。第一,文献使用上要通览全文、理解文义,避免断章取义;她建议,引用作者观点时要翻阅其全集以全面把握思想,还以苏轼评价白居易“元轻白俗”,却仍借鉴白居易“俗”的创作特质为例,生动阐释了辩证看待文献观点的重要性。第二,要全面占有资料,不可仅选取支持自身观点的材料,需兼顾不同立场并严谨辨析;她以魏野研究为例,指出需系统分析其诗歌兼具“晚唐体”与“白体”的相关依据。第三,资料核对上要优先使用一手资料,避免过度依赖二手资料;她强调,他人论文可作启发,但务必回溯一手资料,并举出从欧阳修《六一诗话》原文挖掘其早年学诗经历的实例。第四,要核对纸质文献或权威电子版文献,不轻易采用普通电子文献,确保引文准确。她提出,学术论文可借助人工智能辅助查阅资料,且须通过学术数据库获取文献,但不支持人工智能生成或润色内容。

王卓华围绕宋代前后的文献研究问题提出,宋以前的文献整理已大体完成,目前存在的是文献利用和扩展问题。新史料如家谱、方志等已经受到较多关注,他提出,文献研究仍有一个突破点,即文人的心路历程。以苏轼为例,其流放路线沿水路,从湘江经灵渠、南流江到北部湾再到海南,这一路的地方文献都值得关注。他简单介绍了浙江大学徐永明教授的 “云四库” 以及中华书局古联公司的古籍库等平台,其能基于庞大的数据库,解决部分原来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对文献研究与整理有很大帮助。

本次“文学·文献·史料名家谈”系列讲座圆满落幕。夜色已深,但与会师生依旧满怀热忱,交流互动意犹未尽。相信在此次讲座的助力下,师生能更进一步厘清文学、文献学与史料建构等相关问题,为文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