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赓续办刊育人传统,推动青年写作成长以及共同探讨文学院文学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路径,2025年9月25日下午,我校《师友》杂志复刊仪式暨文学社团发展座谈会在文学院A209会议室顺利举行。文学院院长武新军,副院长杨波,文学院院长助理、红学研究会指导老师杨亮,大平原文学社指导老师郭伟,师友社指导老师孙浩宇与会,文学院文学社团负责人,以及本科生、研究生代表济济一堂,共话文学社团新发展。此次会议由文学院团委负责人胡秋平主持。
复刊:办刊育人传薪火
会议伊始,孙浩宇介绍杂志复刊及一系列征文活动情况。他真诚鼓励同学们坚持创作,永葆初心,一起把《师友》办好。
《师友》杂志责任编辑贺欣回顾复刊历程,杂志社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活动成功推荐多篇优秀稿件发表。研究生代表许心如、本科生代表张胜远和唐雪琦依次发言。
共生:师生共话成长路
羽帆诗社会长夏于航、副会长刘柏瑞,铁塔文学社会长顾艺美、副会长吴家怡,大平原文学社会长李嘉欣、副会长王新芳,红学研究会会长张伟、代表成员赵金金依次发言。
杨亮认为《师友》是一个宝贵的平台,为写作爱好者、文学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他告诫同学们,切勿将文学功利化,要守好初心。他建议社团可大胆借助网络平台,让文学以更年轻的方式“活”起来。郭伟认为,纸媒是承载梦想的平台,而《师友》亦是如此。“有没有创作的天分就是看你有没有语言的节奏感,”她鼓励所有文学爱好者大胆去写,写出这个时代的节奏感。
方向:沉思翰藻谱新篇
武新军热烈祝贺《师友》复刊,指出要把社团看作师生共同探索、成长的重要平台。回顾历史,50、60年代一个社团的壁报培养出了大量杰出人才,如书法家、电视台工作者、画家等。因此,对于如何办好刊物,他强调起点要高,站位要高,必须树立鲜明的问题意识,勇于提出时代的真问题、直面大学生内心的真问题。同时,内容形式可以大胆创新,融合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媒介,社团负责人更要高度重视并善于策划,努力把自己变成有影响力的人,团结更多人,形成一个思想共同体。
杨波回顾上半年学院联合文学期刊开展的青春改稿会,称同学们出色的文采和口才给受邀前来的期刊主编留下深刻印象。他鼓励同学们要葆有对文学的热情,坚持表达和写作,切不可本末倒置,沦为电子产品的工具。“同学们的热情和优秀是学院继续做好征文等文学类活动并不断推荐发表的动力”,他相信,只要全体师生持之以恒地共同努力,勤于笔耕,未来将打造出一部属于学生自己的作品集。希望《师友》持续办好,做好发表的平台和桥梁,助推百年文院的文学氛围营造和同学们的成长成才,让文学的光和热爱继续传递。
座谈会不仅见证了《师友》杂志复刊,更体现出学院对同学们写作素养、写作热情的重视,对学生培养工作多措并举的探索和努力。任访秋先生为《师友》确立的宗旨是“以师为友,以友辅仁”,新《师友》将凝聚文学院广大师生力量,坚持办刊育人,让文学之根向下生长,为文院再添思想之灯火,文学之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