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聚焦数字赋能:河南大学文学院“数字中文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5年09月20日 18:40 作者:李梦柯 肖淑敏 责任编辑:李波 返回列表

为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探索新时代中文专业的数字化发展路径,2025年9月18日下午三点,河南大学文学院在文学院A209会议室成功召开了“数字中文建设”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中华书局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洪涛做主题报告,文学院院长武新军,副院长杨波、王科,文学院特聘教授王卓华,行政办主任梁建功等教师及研究生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由王科副院长主持。

会议伊始,武新军介绍了河南大学文学院在古籍整理研究方面的队伍和工作情况,深入剖析了数字时代给中文领域带来的全新机遇与严峻挑战。他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中文不再仅仅是传统中文内容的数字化呈现,更是融合了多元媒介、智能交互等前沿元素的全新生态。在积极拥抱数字化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数字中文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中文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接着,由洪涛作“智能技术对人文教育的影响”主题报告。在报告中,他表示古籍作为文化遗产的核心资源,其数字化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他深入剖析了AI时代人文教育面临的三大深刻变革:一是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传统的精读一部作品、研究一位作家,转向对大规模文献数据进行宏观分析与模式识别,实现了从“点”到“面”的研究飞跃。二是教学方式的革新,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向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在数字人文实验室中对数据处理、文本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等技能进行培养。三是评价体系的重构,从单一的论文、著作评价,转向认可数据库、数字平台、可视化作品等多元学术成果的价值。洪涛详细介绍了中华书局在明代别集文献数据库等重大项目中的实践经验,展示了其在OCR识别、自动标点、知识图谱构建等领域的高水准技术能力,并提出了共建实验室、联合培养、复合出版等多种富有建设性的合作模式。

随后,在热烈的互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围绕学院“数字中文”建设的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在版权方面,双方一致认为,版权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应优先从公有领域或自有版权的资源入手,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积累经验;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洪涛针对基础数字人文实验室所需设备给出相关建议,他强调可根据需求分步采购专业扫描、拍摄等设备;在发展定位方面,学院应依托自身传统优势,围绕“中原文脉”进行整体布局,从特色选题切入,打造标杆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洪涛表示数字人文建设的关键在于人,应鼓励跨学科合作,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提升全院师生的数字素养。未来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高质量知识库建设以及文本向可视化、可听化、可感知的多模态融媒体转化,将成为古籍数字化的重要发展趋势与应用方向。

会议最后,王科作总结发言,指出此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河南大学文学院在“数字中文”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学院将以此为契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在数字人文领域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新高地,为推动人文学科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河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