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7日,第三届“夷门问道”文学史料学青年学者论坛(讲习班)进入第二天议程。本届论坛第二天的活动延续了首日的学术热情,上午8点30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大学文学院张德建教授为本次论坛带来题为《县政的表现空间与文学的缘饰功能》的精彩讲座。
讲座开始前,张德建教授向我们分享了他对目前学术研究观念的看法。他从自身对明代文学与文体学的研究实践出发,指出当前古代文学研究存在“现代文学观念”对古代语境的遮蔽问题。他强调,应当回到中国古代“大文学观”的传统中,理解文学与政治、制度、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并进一步提出,文学研究不应止步于审美分析,更应关注其文化解释力与社会功能。
张德建教授指出,社会实践活动在发生过程中或结束之后,经过人为的选择与组合进入记述层面,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就县政的表现空间而言,别集中的赠送序、德政序、去思碑等文体属于文学表现范畴。然而,古人一方面视这类文学表达为理所当然,另一方面又对其真实性抱有怀疑。由此,他引出核心问题:我们应如何理解文学对县政的表述与建构?
张德建教授以文学中的县政表现为研究对象,围绕“缘饰”现象展开探讨,系统梳理了四类与县政相关的重要文献:文书、政书、政纪以及别集中的相关文体。他指出,文体的实用性导向导致表述趋于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县政的实际运作;而文体的缘饰性更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遮蔽了真实面貌。不过,他同时也强调,在这些文体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真实表达,并鼓励师生深入思考如何有效揭示古代县政书写的内在机制。
张德建教授详细分析了造成县政表述真实性困境的多重原因,包括思想观念的正统化约束、文章写法上的成规以及“用虚”的修辞传统等。他指出,这些因素导致无论文本结构如何变化,县政表达多数终归于颂美,因而引起对其可信度的质疑。之后,他通过对文体表现中“真实空间”的探讨,为重新解读古代县政文献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张教授鼓励青年学者跳出文体学研究的舒适区,尝试将文本分析与社会史、观念史、政治文化史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从而实现对古代文学与史料更深层次的解读与利用。
最后,杨亮老师对本场讲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感谢张教授莅临河南大学,为与会学者带来了深度的学术启迪。张德建教授的演讲引起在场师生的广泛共鸣与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