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张剑教授为第三届“夷门问道”文学史料学青年学者论坛(讲习班)做学术讲座
2025年09月15日 11:05 作者:赵与栋 责任编辑:李波 返回列表

2025年9月6日,应第三届“夷门问道”文学史料学青年学者论坛(讲习班)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张剑教授在文学院一楼报告厅做了题为《中国近代日记文献整理与研究概观》的学术讲座,为参会学员系统讲述了中国近代日记的文献价值、整理现状与研究前景。本场讲座由河南大学文学院陈丽丽教授主持。

张剑教授首先从日记的定义与价值出发,指出日记作为一种私人视角的即时记录,可以与宏大叙事形成重要互补。在私人史料整理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日记因现场感强、私密性高、内容广泛,能够从微观层面丰富有关历史的理解。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中,日记尤其具有独特的文献意义。近代日记的总量超过了此前所有时期的总和,近十年近代日记的整理出版呈现出组织化、大型化、广泛化的特点,如曾国藩、翁同龢等人的日记均超百万字,作者构成上呈现多元化趋势,涵盖官员、布衣、商人、学生、女性以及少数民族作者。

关于日记的整理与出版,张剑教授系统梳理了多家出版社的重要贡献,如中华书局的“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凤凰出版社的“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岳麓书社的“走向世界”丛书等。他特别指出,当前整理工作虽成果显著,但仍面临重复出版、整理质量参差、手稿辨识难度大等问题。此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既带来了便捷检索的可能,也对传统影印出版方式造成一定冲击。针对这些问题,张剑教授提出“二全三度”的整理原则:“二全”即强调搜罗版本要全面、整理日记要全息;“三度”则关注整理工作的创新度、重要度与难易度,倡导深度整理与注释,避免低水平重复。

在研究成果方面,张剑教授择取大量优秀研究范例,展示了日记在政治史、环境史、书籍史、情感史等多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例如翁心存日记中的天气记录被用于北京沙尘暴的历史气候推定,刘大鹏、管庭芬等中小人物的日记则深刻反映了基层社会生态与书籍流通实态等。最后,张剑教授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认为应加强对非著名人物日记的挖掘,推进多种日记对同一事件的“对读研究”,并拓展至身体史、情感史、科举教育史、灾难疾病史等新领域。他指出,日记中记录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个体的生命体验与自我塑造,研究者应在深耕文献的基础上,不断开辟跨学科对话的新路径。

本场讲座内容详实,案例丰富,具有宏阔的学术视野,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关于日记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系统方法和前沿思考。交流环节氛围热烈,讲座在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