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楠于河南大学文学院举办了一场题为“一种叙事结构的前世今生:由赵树理小说说开去”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李老师凭借深厚的学术底蕴与独特的研究视角,为听众揭开了赵树理小说中隐匿的叙事密码及其对现代文学的深远影响。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杨波教授主持。
一、叙事结构的历史流变: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学基因
李老师以赵树理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为切入点,揭示了其叙事模式与中国传统小说的深层联系。他指出,赵树理在小说中构建的“清官断案”叙事结构,实际上延续了《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传统文本中“底层告状 — 上层平反”的叙事逻辑。这种模式将矛盾解决的希望寄托于上层权力机构,如《小二黑结婚》中区长主持公道的情节,本质上是中国民众“包青天情结”在文学领域的投射。
李老师强调:“赵树理并非简单地复制传统,而是借助现实题材对这种叙事模式进行了现代转化。”《小二黑结婚》的故事原型本是悲剧,赵树理将其改为大团圆结局,既契合了新政权建立初期的社会期待,也暗含着对基层权力结构的批判。这种叙事策略在《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中始终如一,形成了“乡村矛盾 — 上层介入 — 秩序重建”的经典范式。
值得注意的是,李老师将赵树理的叙事结构置于文学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发现其与当代反腐小说存在惊人的互文性。他认为:“从赵树理笔下的‘老杨进村’到《人民的名义》中的中央调查组,这种‘自上而下’的矛盾解决模式,实则是中国官文化在文学中的持续映射。”这种叙事的延续性,既源于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也反映出文学对现实权力关系的深刻洞察。
二、跨文本比较:在中外文学参照系中重估价值
讲座中,李老师将赵树理与《老残游记》进行对比,引发了对文学批判性的深入探讨。他介绍,海外汉学家曾因赵树理小说的“意识形态属性”对其评价较低,甚至认为其不如《老残游记》深刻。“《老残游记》通过‘清官比贪官更可怕’的叙事,揭露了官文化的本质;而赵树理则通过‘新政权下的旧矛盾’,展现了社会转型期的真实困境。”
这种评价差异的背后,是中西文学批评视角的分歧。李老师以日本学者竹内好的研究为例,指出近年来海外学界对赵树理的重新认识 —— 其小说中对乡村权力结构的细致刻画,如《李有才板话》中老恒源对基层政权的渗透,实际上是对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文学剖析。“赵树理的深刻之处在于,他既看到了新政权的进步性,也直面了其在基层实施时的现实困境,这种矛盾性正是文学真实性的体现。”
在中西文学对照中,李老师特别提及鲁迅小说与赵树理的异同。“鲁迅笔下的‘风波’聚焦于权力恐惧的集体无意识,而赵树理的‘老槐树底’则展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信息传播机制。”二者虽路径不同,但都通过文学叙事触及了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
三、多维视角下的现代启示:从公共空间到声音政治
讲座的另一亮点是李老师对赵树理小说中“公共空间”与“声音政治”的创新性解读。他以《李有才板话》中“老槐树下”的场景为例,指出这一空间实则是乡村社会的“信息传播枢纽” —— 农民在此通过快板、歌谣等形式传递信息、表达诉求,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舆论场。“这种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在文盲占多数的传统乡村中,构成了最真实的公共话语空间。”
在“声音政治”维度,李老师揭示了赵树理对民间文艺形式的创造性转化。“从《李有才板话》中的快板到《锻炼》中的大字报,赵树理将民间声音纳入文学叙事,既赋予了底层民众发声的机会,也构建了独特的文学批评维度。”这种声音叙事与延安时期的“新民歌运动”相互呼应,展现了文学与政治话语之间的复杂互动。
针对乡村治理主题,李老师结合费孝通《乡土中国》的理论,指出赵树理小说中“乡绅角色的阶级转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赵树理通过阶级分析的视角,将传统乡绅转化为‘地主’反派角色,既服务于新政权的合法性建构,也隐含了对乡村权力结构变迁的深层思考。”这种文学书写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话,为理解中国乡村转型提供了独特途径。
四、 学术对话与未来展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新可能
互动环节中,师生就“赵树理小说的现代性”“海外汉学研究视角的局限性”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青年教师吴吴亚丹提到,李老师的解读为其研究汪曾祺与京剧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这种将文学形式与社会结构结合的研究方法,极具启发性。”
李老师在回应中强调,研究赵树理需要摆脱“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无论是海外汉学的‘意识形态批判’,还是国内学界的‘阶级分析’,都需要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审视。赵树理的价值,正在于他用文学语言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转型,这种记录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讲座尾声,李老师呼吁学界关注赵树理小说中被忽视的“现代性因子” —— 其对乡村信息传播、底层声音表达的关注,与当代社会的媒介研究、民间文化研究形成了有趣的对话。“从赵树理到今天的网络文学,文学叙事始终与社会结构变迁紧密相连,这或许是我们重读经典的重要意义所在。”
此次讲座以赵树理小说为切入点,串联起从晚清文学到当代社会的宏大叙事,既展现了经典文本的丰富阐释空间,也为理解中国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学术范式。王丛阳对讲座做出总结,认为李老师的分享“沟通了古今中西,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形式如何在不同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这,或许正是学术研究最动人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