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晚,河南大学文学院2025年“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技能选拔赛决赛在文学馆二楼教室成功举行。开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暴瑞、高冉,河南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牛杰、开封第二十五中学高级教师赵红颜、刘影受邀担任赛事的评委,学科语文专业赵明、付晓帆担任本次比赛的主持人,文学院老师梁建功、杨曙亮、薛蕾、钱振宇、王珏与2024级学科语文全体教育硕士现场观摩比赛。
经过一周前河南大学文学院“田家炳杯”教学技能大赛院内选拔赛初赛的激烈角逐,最终共有14位选手登上了本次选拔赛决赛的舞台。比赛将选手们分为三组,进行比拼。
直击现场
第一组
首先,第一组登场的五位选手分别是:昌津平、孙许诺、朱茄夷、赵翠萍、赵义恒。他们抽到的篇目是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古诗词诵读”板块中杜甫的《客至》,第一组选手们的教学展示各具特色。
昌津平以细腻的文本剖析切入,带领学生从“找人物,明关系”到“看草堂,看感情”让“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质朴情谊跨越千年,引导学生体悟杜甫与崔明府之间交往中的真诚之道。
孙许诺巧妙将《客至》与《游山西村》进行联读,对比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写作内容、描写方法上的共同点,并通过环境描写与人物行动,于贫简处见人情。
朱茄夷别出心裁地以情境创设导入,设置了实地拍摄的城都西郊杜甫草堂的这一情境任务,让学生透过镜头走进课文,在实景与诗句的对照中,勾勒出杜甫草堂的生活图景,深切感受诗人“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于孤寂中绽放的欣喜。
赵翠萍引导学生沿着“舍南春水盼客来——蓬门初开喜客至——市远家贫简待客——隔篱呼邻共欢饮”的情感线索,梳理诗人从期待、欣喜到热忱、畅怀的心境变化,并结合杜甫另一首《宾至》设下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诗人待客时亲疏有别的情感张力。
赵义恒聚焦诗歌的情感内核,通过诗歌中意象解析,她聚焦诗歌的情感内核,以“樽酒家贫只旧醅”中的“旧醅”为切入点,与白居易《问刘十九》中“绿蚁新醅酒”的温暖意象对比,让学生在诗歌互读中体会不同诗人于待客场景中寄寓的生活美学。
暂别紧张的比赛氛围,23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和佳惠、冯志勇两位同学为在场的观众们带来了朗诵《群芳一叹》。和佳惠温婉如江南丝竹,冯志勇沉厚似青铜编钟,二人未语先以气韵勾勒出《群芳一叹》的古典意境,当“绛珠草还泪的痴,绿珠楼坠玉的贞”的词句从他们口中流淌而出时,举手投足间尽是语文人对文本的细腻解构。与此同时,大屏幕上同步滚动的诗词字幕旁,悄然浮现出《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的片段链接——这场朗诵不仅是艺术诠释,更像是为经典诗词打开的一扇新窗,让“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深意,在年轻学子的声音里有了穿越时空的共鸣。
第二组
接着,第二组登场的五位选手分别是:姬梦栏、吴艳华、黄琪舒、刘永琪、刘瑜勍。他们抽到的篇目是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古诗词诵读”板块中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第二组选手们凭借对这首诗独特的见解,他们或激昂澎湃,或娓娓道来,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课堂。
姬梦栏以情景导入为钥匙,成功解锁了《李凭箜篌引》的音乐密码,为在场的评委和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古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更让传统文化在课堂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吴艳华以“幻”字为线,串起李贺“诗鬼”之奇绝意境,尽显教学匠心。她引领学生循“老鱼跳波瘦蛟舞”的想象之翼,感受箜篌乐声的奇幻灵动;借“江娥啼竹素女愁”的用典之妙,挖掘诗句深处的文化幽微;凭“芙蓉泣露香兰笑”“昆山玉碎凤凰叫”的通感之巧,体悟诗歌超越感官的艺术张力。这将想象、用典、通感熔于一炉的讲授,既让学生沉浸于李贺诗歌的幻妙世界,又以创新视角为古典诗词教学添彩。
黄琪舒精准聚焦“昆山玉碎凤凰叫”等诗句,剖析其对箜篌乐声的正面描写,如玉石碎裂、凤凰清啼般生动具象,勾勒出乐声的奇幻绚丽。同时,她巧妙引导学生品味“江娥啼竹素女愁”的妙处,借神话人物的哀愁,侧面烘托出乐声勾魂摄魄的感染力,既让学生沉浸于诗歌韵律之美,又深入领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交织的艺术张力,给现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刘永琪从正面描写切入,以玉碎、凤鸣、泣露、兰笑等意象,结合通感手法,展现箜篌乐声的丰富层次;继而聚焦侧面烘托,借凝滞的行云、破石的秋雨等超现实想象,凸显乐声的感染力与震撼力。在拓展环节,她布置作业对比《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整节课逻辑清晰、重点突出,既夯实基础又启发思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刘瑜勍精心设计“赴盛会”“析摹写”“绘诗心”三大教学环节。“赴盛会”,引领学生穿越诗行,沉浸式感受李凭箜篌演奏的奇幻盛景,领略音乐交织的磅礴与美妙;“析摹写”,如抽丝剥茧般剖析李贺独特的描写手法,仿若化身敏锐的“记者”,细腻捕捉乐声的跌宕起伏,深度探寻诗歌语言的精妙绝伦;“绘诗心”,则引导学生体悟李贺创作时的幽微心境,在诗词与心灵的对话碰撞中,解锁古典文学的深层魅力,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教学功底。
在第二组选手们激烈的比赛过后,由24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刘若曦、张云飞两位同学给大家带来了歌曲《小城瑶》。当唱到“熏风摇着酒旗茶幌遮人眼”时,大屏幕上晕染开水墨丹青的小城街景:飞檐下酒旗翻飞,茶幌招摇,恍惚间竟让观众错觉,此刻正漫步于画中长街。美妙的音乐旋律如同潺潺溪流,沁人心脾,这份艺术的感染力也为即将登场的第三组选手注入无限活力。
第三组
第三组登场的五位选手分别是:王雨晴、张家赫、刘晓静、杨亦婷。他们抽到的篇目为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三组选手们的分享各有千秋,他们从多元视角对《我与地坛》进行解读,深度剖析作品,见解独到。
王雨晴紧扣文本,精心构建三大维度。首先,“赏景绘物,浸润自然之美”,引领学生细品文中地坛景致的细腻描摹,在字里行间感受自然之美对心灵的悄然浸润;继而“品情——物我关照之情”,深入剖析“我”内心的困顿挣扎与地坛景物的映照关联,探寻史铁生在命运阴霾中对生命的思索,挖掘文字间流淌的自我关照与对万物的深情;最后“悟理——感自然之疗愈”,她巧妙联结“自然疗愈人生”的文化传统,从古人寄情山水寻得精神慰藉,到史铁生在地坛荒芜中获致心灵救赎,层层递进地阐释自然对灵魂的滋养与疗愈力量,深入浅出,为经典篇目教学提供了精彩范例。
张家赫以“人”字精妙导入,巧妙阐释“人”之一撇一捺的形体意义,恰似生命的支撑与挺立,而史铁生双腿残疾的人生境遇,让他在命运重创之下对“人”的生存、精神支撑有了更为深邃的思索。继而划分文本结构,从“我与地坛”“我与母亲”两大维度深入剖析,紧扣六个“譬如”的经典表述,层层拆解文字间流淌的细腻心绪,将史铁生对地坛的独特情感与精神寄托诠释得淋漓尽致,彰显其扎实的教学功底与灵动的课堂驾驭能力,为选拔赛增添了一抹人文亮色。
刘晓静紧密围绕中国文联“跟着书本去旅行”读书会活动的任务情境,生动诠释了以《我与地坛》为蓝本拍摄宣传短片的创意构想。凭借生动的讲解、精巧的教学设计,不仅展现了对文本的深刻解读,更彰显了引导学生从文字走向生命体悟的教学智慧。既打破了传统文本分析的壁垒,更构建起“书本——镜头——心灵”的三重对话空间,让《我与地坛》不再是停留在纸面的文字符号,而是化作学生眼中可丈量的精神原乡、心中可触摸的生命启示,充分体现了新时代语文教育“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深层追求。
杨亦婷妙借回忆性散文“双重视角”——“二度感受”与“二我差”,深入剖析史铁生笔下地坛的深沉意蕴。如同朱自清在《背影》中交织的复杂情感,杨亦婷引导大家探寻史铁生对往昔时光的回溯,既有对母亲深切怀念的当下感悟,又有历经岁月沉淀后对生命、亲情的重新审视。她的讲述细腻而深刻,让在场听众跟随文字,穿梭于史铁生的回忆与现实之间,感受那份在时光中发酵的深情与哲思。
评委点评
在点评环节,暴瑞表达了对活动的感谢与感慨,她表示:“很高兴参与此次活动,选手们的优秀表现令人惊喜,河大教师对学生的悉心培养更是让人敬佩。”随后,她从专业角度提出课堂教学的四个核心要素——“四建”。
一建课标:锚定育人方向。暴瑞老师强调,课标是教学的指南针,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学科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需以课标为纲,明确教学方向,让每一节课都成为落实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
二建教材:深挖文本价值。针对此次抽取的教学篇目(两首古诗与一篇散文),她指出,教师应聚焦文本特质展开教学:“古诗中,叙事抒情诗如何以事传情?摹写音乐的作品如何通过描写传递韵律?散文《天生有罪》中,景情理的融合艺术更是需要精心拆解、巧妙引导。”她建议教师立足教材,深挖语言文字背后的审美价值与思维逻辑。
三建教师:优化课堂设计。谈及教师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暴瑞老师从完整性、清晰度、层次感三方面展开分析。她肯定了部分选手的精彩设计,如讲解李贺诗作时以“幻”字主线贯穿课堂,既贴合“诗鬼”意境,又体现教学创意。同时,她也提出改进建议:“14位选手中,仅3位明确呈现学习目标,部分课堂流程未能完整呈现。情境式教学作为热点方法,需警惕‘双刃剑'效应——情境设计需真实可感,方能让学生真正入境。此外,知人论世环节应自然融入教学进程,而非生硬堆砌。”她特别肯定了连读教学的尝试,认为其符合高中教育导向,能在广度与深度上助力文本解读。
四建学生:聚焦主体发展。“无生课堂更需心中有生。”暴瑞老师强调,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成长。她建议通过朗读、提问、讨论、板书等多元活动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效果。
发言最后,暴瑞老师寄语在场师生:“同课异构的意义不在于分高下,而在于展异彩。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如同在大学校园里一样,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暴瑞老师的发言既有理论高度,又结合具体课例,为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牛杰受邀进行点评,牛老师感慨道:“每次置身于学科语文活动中,总能收获满满的惊喜,今日更是诗兴盎然、沉醉其间。聆听了14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后,我忍不住以一首《沁园春》来抒发内心的激动之情。”随后,牛杰老师深情朗诵了自己现场即兴创作的《沁园春》:
“河大风清,古城春漾,赛事正酣。看语林才俊,字透纸背;杏坛新秀,口吐清莲。字析秋毫,句参春律,妙解经典启智澜。华灯下,恰风生玉案,月转雕栏。
田家炳杯高悬,引文院学子竞执鞭。喜智者筹策,巧搭云路;贤者执炬,德润芝田。思接千载,情融万卷,三尺讲台天地宽。趁东风,冀星光盛放,辉映中原。”
牛杰老师满怀激情地说:“河南大学学科语文的学子们在活动中尽显风采,其中的优秀令人赞叹。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定能在教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为中原地区的教育事业增光添彩,真正实现‘辉映中原’的美好愿景!”
梁建功在点评中表示:“一直以来,‘以赛代练,强化实践’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色,更是培育卓越型、研究型中学语文教师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创新与素养养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语境。在此形势下,以扎实理论为根基,大力加强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科素养、锤炼教学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近几年,在学院的全力支持下,语文教研室紧紧围绕育人目标,以课程建设、科研创新、教材研发为重要抓手,积极开拓省内外优质实践基地。通过不懈努力,构建起了涵盖课程教学、教材编写、科研探索、竞赛锻炼、实习实践的全过程、全素养培养链条。在这一培养体系下,学科语文专业影响力不断提升,已逐渐成为河南大学每年招生中备受关注的热门专业之一。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也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出色的教学能力,在河南省内基础教育领域崭露头角,逐步成长为学科语文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展望未来,期待各位专家能一如既往地支持学科语文专业发展,携手为中原基础教育事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高冉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与赛事观察,向在场师生分享了对教师身份定位、教学内容设计及课堂时间把控的思考。高老师首先以谦逊的态度开场,坦言作为初中教师,自己对高中知识的掌握尚浅,但在活动中通过同学们对诗歌文本的深度解读与散文作品的细致分析,切实感受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她表示这种双向的学习过程,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
谈及教师的核心职责,她强调,教师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实现认知提升——从懵懂未知到理解掌握,从浅层认知到深度建构。这一过程需要教育者始终聚焦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扎实的教学功底助力学生成长。
针对比赛中的观察,高冉特别指出教师与演员的本质区别。她提醒参赛选手,尽管比赛现场具有一定表演属性,但教师的核心使命是教学而非表演。“每次登台前都应自问:是否在践行教师的本质职责,是否真正关注台下‘学生’的学习成效。”她建议青年教师摒弃演讲化表达,回归教学本真,以符合教师身份的专业行为传递知识。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高冉老师结合初高中学段特点指出,无论教学内容深浅,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教什么”。她以语文教学为例,强调需在梳理文本结构、品析艺术手法、赏析语言特色等内容中精准筛选,做到“一课一得”,避免贪多求全导致的教学目标模糊。
针对部分选手在限时授课中暴露的时间把控问题,高冉老师建议强化时间管理意识。她指出,不同时长的课堂需要差异化的流程设计,这一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打磨。“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大家一定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节奏。”她鼓励参赛选手将比赛视为成长契机,在实战中提升教学调控能力。
发言最后,高冉老师寄语青年教师:教学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艺术,希望大家以此次比赛为起点,持续深耕教学基本功,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实现专业能力的稳步提升。其务实而深刻的点评,引发了在场师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入思考。
获奖名单
王雨晴、吴艳华、赵翠萍、刘瑜勍、赵义恒、张家赫
参赛选手与评委老师合影留念
赛事落幕之际,参赛选手与评委老师们欣然齐聚舞台中央,在璀璨灯光下共同定格这一难忘时刻。这一瞬的定格,不仅是赛事终章的温情记录,更承载着评委们言传身教的悉心点拨、选手们求学问道的真挚初心,让舞台化作了教育理念传承与碰撞的生动场域,让光影成为了教与学双向奔赴的见证。
结尾部分
河南大学文学院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田家炳杯”教学技能大赛的育人功能,始终将其作为提升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检验教育硕士培养成效的重要平台。文学院秉承“以赛代练,强化实践”的重要理念,依托系统化的教学实践课程与多元化的技能训练活动,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教学创新能力。本次赛事不仅是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育硕士教学风采的生动展现,更彰显了学院“厚基础、强技能、重创新”的人才培养导向。未来,文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助力更多学子成长为兼具教育情怀与专业实力的新时代语文人。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回顾这一场充满激情与梦想的赛事,每一位选手都在舞台上绽放了自己的光芒,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诠释了对语文教育的热爱与追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教育的道路漫长而艰辛,但也充满了希望与荣耀。希望各位选手能够以此次比赛为起点,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怀揣着对教育的赤子之心,勇往直前。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的莅临指导和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未来,期待我们更多同学在教育的舞台上发光发热!至此,河南大学文学院2025年“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技能选拔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