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统筹规划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提升项目申报质量,1月10日,河南大学文学院在学院二楼A209、A210,召开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选题论证会,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各位选题申报老师出席论证会,会议还邀请了辛永芬、王卓华等11位教授,对与会老师的选题和具体结构进行指导。
根据选题类别,本次论证会共分为两个会场:会场一选题类型为近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外国文学、民族学,会场二选题类型为古代文学、语言学,两会场论证同时进行。
在会场一,文学院院长、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博士生导师武新军与参会人员讨论了作家出身阶层、接受历史、谱系学的个体差异,以及社会文化结构与谱系学的关系。他提出了研究女性家族谱系、生命历程、社会史与社会实践关联的必要性,强调研究题目应简洁明了,避免过度专业化,同时指出了研究现代中国左翼诗歌及批评话语谱系的可能性和挑战。
文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刘涛着重强调了文献整理和分析研究方面的内容,说明了如何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和深入的分析研究来深化对研究对象的认知。他创新性地提出将研究对象与自由主义诗歌进行对话的思路,旨在通过这种跨领域的交流,为研究工作带来新的突破点和视角。
文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孙先科在学术热点追踪、文献整理、版本改编等学术研究项目的讨论方面,指出研究方向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包括对研究框架的修改、关键词的选择以及研究的可行性。
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教授杨波深入剖析社会文化结构和谱系学视角,并指出如何在这些视角下进一步探讨其创作风格与价值取向。同时,他也强调了对主流叙事与边缘叙事话语的对比分析,旨在揭示不同叙事如何反映并塑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文化景观。
文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刘进才强调媒体转化和设计章节在申报书中的体现和调整研究题目、文体演变的重要性。他指出题目设置应该缩小研究范围,专注于特定名词和概念的变化,不能流于表面。
在会场二,中国词学会常务理事、文学院教授陈丽丽认为项目申报书应在确定新颖选题的基础上,强化核心关键词贯彻始终作用,在文化互鉴及相关历史背景下,保证各层级标题的一致性,着力让内容和意图的呈现更为清晰准确。
中国骈文学会常务理事、文学院教授李金松针对缺少相应学术观点论证的问题提出,学术研究不能脱离现实语境,需将相关研究融入论述,积极关注当下前沿内容,与时代同频共振。
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方向博士生导师王宏林建议,在整体架构层面,需细化小标题拟定、明晰段落核心要义,以便深度串联起框架搭建、主要内容阐述以及研究重点等论证环节,保障内容的全面性与逻辑的严密性。
河南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辛永芬表示,学术论述内容分布应有章法。绪论部分需集中资料、铺垫素材;参考文献必须详实可靠,切实为论证夯实根基;研究创新点更要精准提炼,以严谨治学态度打造高质量学术成果。
河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导师丁喜霞表示,框架思路建设应增强内容可读性与导向性,基础史料可置于文末简略提及,避免繁杂罗列。研究资料不能局限于史料汇集,需加强研究性内容挖掘,补齐前期阅读短板。
文学院特聘教授王卓华提出,理论依据要详述课题价值,点面结合,避免进入宏观误区,举实例增强可信度,并梳理书稿结构关系,优化章节衔接与论述顺序,提升整体材料组合逻辑性。
此次论证会为申报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不仅有助于申报者明确研究方向、优化选题结构,还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申报的针对性和竞争力。与会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为我院科研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我院将继续秉持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积极推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力争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加丰硕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