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明伦·新声”系列讲座第七讲开讲
2023年12月28日 11:51 作者:刘一帆 韩迪 责任编辑:苏亚丽 返回列表

12月21日晚,河南大学文学院“明伦·新声”系列讲座第七讲、现当代文学“学灯”学术分享会在文学院举行。河南大学文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李坤成、李占铭、梁芬奇、袁昊共同作为本次讲座主讲人,参与题为“本味何由知——鲁迅《野草》的多重意蕴”的博士学术沙龙。文学院教授袁盛勇任本次活动的指导老师,文学院教授刘涛任评议老师,相关专业教师及学生参加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博士生李坤成谈到鲁迅推崇“摩罗诗人”的反抗精神与意志,并以此激励自己去再造民族精神、解放国人的“个性”,进而建立一个“人国”。然而,“人国”创立之不易,他希望寻找一条可行的“路”,并将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从他们中寻找真正的猛士,与他们一起继续启蒙的呐喊。

博士生李占铭重读《野草·希望》,认为这一篇熔铸着鲁迅的生命体验。鲁迅青年时期对希望有无限憧憬,随着革命的进行、反复,开始质疑希望之有无,他最终放下了希望。绝望也同希望一样是虚妄。战斗着前行这一过程本身便造就了鲁迅生命全部的意义与真正的价值。

博士生梁芬奇接着士对《墓碣文》进行阐释。认为其堪称所有现代中国文学中最阴森可怖的一篇,但在阴森可怖的文本表层下,存在许多意义含混的空白之处。如文中“抉心自食”这一核心意象,以及在这一核心意象之下形成了一系列辛亥烈士谱系,如陶成章、秋瑾、邹容等。鲁迅对于这些烈士抱以深切的悼念,这些辛亥记忆共同构成了《墓碣文》中“抉心自食”的墓主人形象。

在此之后,博士生袁昊对《野草》中形而下的痛感书写进行了剖析,认为从《秋夜》到《一觉》,鲁迅仿佛做了一个近两年的梦。他在梦中切实地感受到了身体上的疼痛,把梦中所呈现的痛苦和幻想都书写成了梦境的内容。作品中充斥着的是行走于黑暗荒原没有回应的孤寂与苦痛,同时也是一种无路可退的献身与孤勇,更有着找不到生命意义的虚无感和自戕情绪。

汇报结束后,刘涛指出,四位博士生的文章可以分为思想内涵分析和作品讨论两类。并提出了“把《野草》看做试验之作”这一新的研究方向,袁盛勇也赞同对鲁迅作品进行形式上的探索,鼓励大家进行学术创新。在场教师认为四位博士生提供了读懂《野草》的途径,对他们的汇报分别做出了点评,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互动环节,现场学生与四位博士生和老师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会学生纷纷表示收益颇丰。

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