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德胜为我院师生举办学术讲座
2023年05月23日 20:33 作者:彭彤 责任编辑:苏亚丽 返回列表

5月18日上午,河南大学文学院“明伦·学术”系列讲座第二讲在文学院二楼会议室举行。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德胜受邀为我院师生开展题为“美学与当代生活”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庄鹏涛主持。

从重建美学与生活现实的关系出发,王德胜围绕“生活的美学”和“理解当下生活的‘审美干预’”两个方面展开讲座。

对于“生活的美学”这一论题,王德胜主张美学回应当代问题和美学向生活说话的学术态度。他从中国文学的人生取向入手,指出了生活与美学的必然与本然关系,并主张在生活的直接经验中展开美学的阐释性活动。他从当代美学理论扩张、生活阐释力弱化和美学介入的实质性缺位等美学内部的思想困境出发,主张建构有活力的、对生活意义具有阐释力量的“生活的美学”,并强调了“生活论美学”对人生活动与人生事实的介入性关怀与意义发现能力。在思想路径上,王德胜由“美学是什么”“美学能做什么”思及“美学如何能做什么”,以一种逆向的、元认知式的思考方式悬置并重新思考了“美学是什么”的问题。他认为只有基于美学与现实生活的双向介入关系,美学才能重新站在生活现实的起点上,实际地发现生活的美学维度,重构美学的理论可能性。

对于“理解当下生活的‘审美干预’”这一话题,王德胜认为美学必须源于生活本身的“可感肌理”,且能向人提供当下生活的具体认知形式,这是当今美学赢得自身合法性的前提,也是美学有效建构人的日常生活意义体验的根据。他结合当代生活案例,表明美学只有介入当下生活,才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他阐述了“审美干预”的内涵与逻辑构造的含义,就是通过有效介入生活的当下存在,美学才能形成具体的生活认知,从而在人的实际生活中构成一种特定的意义模式。王德胜强调,美学认知源于在现实丰富性中进行感知并不断把握的可能性,它应成为一种“回到时空当下的活动”。

王德胜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精深的理论思维使在座师生深受启发。在互动交流环节,庄鹏涛对本场讲座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生活的美学”这一理论话题蕴含着鲜明的问题意识与现实指向。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王银辉对本次讲座作了总结,点明美学范式的概念化与在场感的问题。在座同学结合自身的生活与学习经验积极提问,王德胜教授一一给予了细致耐心的解答。河南大学文学院“明伦·学术”系列讲座第二讲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