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同学们对《史记》的阅读体悟,交流阅读经验,5月11日下午,文学院2021级创新实验班、地方优师班在综合教学楼215教室开展了第三届《史记》专题交流读书会。古代文学教研室副教授张亚军主持本次会议。
周彦辰同学以《浅谈贾谊》为题,从贾谊人生轨迹出发,分析他作为文学符号时命运悲剧的内因与外因,并从贾谊身为知识分子所代表的理想主义与汉文帝身为政治家所代表的现实主义间的矛盾中点出“文人存在着一种困境”。张亚军总结道,她的发言从苏轼对贾谊的评价着手再进一步研究,具备问题意识。而“文人的困境”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非常值得深入探讨。
郭李一同学以《报任安书》与《赠卫八处士》开场,引出《究天人之际——〈史记·天官书〉探讨》一题,从“天官与《天官书》”“《天官书》内容与宫官辨、四象辨”“天人观念与谶纬学说”三个部分讲解了受关注较少的《史记》八书之一,为同学们带来司马迁关于天文天象方面的论述思考,给人以启发。张亚军认为,他的表达和论据皆体现出对文献的注重,具有考据特色与考辨精神,《天官书》透示出汉代“天人合一”这一观念,针对司马迁对天命观念的认知可以进一步展开探究。
张梦瑶同学以《从〈史记·游侠列传〉谈侠义精神》为题,将侠义精神与金庸小说相联系,并与《堂吉诃德》进行对比,从“侠义词源”“前期侠义”“精神内涵”“产生之因”“血脉延续”“中外对比”六个部分详细阐述了主题,由浅入深,条理明晰,浅显易懂。张亚军将张梦瑶在研究时采用的“文字训诂”“文本分析”“学术史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四种方法进行总结,并建议她将郭解的游侠经历与《堂吉诃德》对照观看,从中西的文化碰撞中发现新的要素。
张鑫同学根据“西汉初期经济”“武帝时期的经济”“武帝采取的经济政策”“均输平准的推行——经济集权”“经济政策的评价”这五部分,对同为八书之一的《史记·平准书》进行了讲述。张鑫将《平准书》中展现的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发展历程层层剖析,带领同学从另一个层次对其进行认识。张亚军对这一选题十分肯定,希望他日后能集结观点,从西汉经济政策的变换方面来反观对文学的影响。同时,她建议同学们在阅读时,要辩证地去看待司马迁的个人观点,要注意捕捉司马迁寻求规律的“历史的眼光”。
于沁源同学从《项羽——西楚霸王乌江自刎》着手,通过“吴中起兵”“巨鹿之战”“鸿门宴”“楚汉争霸”四部分详细地分析了《项羽本纪》中所描绘的项羽形象及其复杂的性格特征,并从“刘邦的手段”这一客观因素分析项羽最终败绩的原因。张亚军认为他所采用的“文本分析”方法值得大家学习,倡导大家针对“刘邦的手段”之评价“做反论”。
付兴源同学围绕“诵赋惊汉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这一主题,从“慕贤名相如”“游梁书辞赋”“弹琴挑文君”“诵赋惊汉主”“通西建奇功”“遗札言封禅”六部分展开论述。在“弹琴挑文君”这一部分中,他针对“挑”字进行了考证,指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被后人或多或少地增添笔墨。张亚军就这点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同学们大都认为司马相如有“窃赀窃妻”之意,他与卓文君之间并非美好的爱情故事。在此基础上,张亚军倡导,大家在读《史记》时,可以与《汉书》中的内容同步阅读,将司马迁和班固对历史人物相同或不同的意见进行对比,最后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
张亚军进行总结。她表示,《史记》的专题读书会已举办三年,本次的专题交流会非常成功,主要具有四个特点:第一,同学们各方面准备充分,形式多样;第二,论述材料丰富,运用多种方法,这对同学们日后的研究大有裨益;第三,同学们都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够围绕主题展开,重点突出,论证周密;第四,同学们的选题有的角度新颖,具有创新性,有利于开展新的研究方向。此外,她提出三点提议:一是要强化问题意识,进一步使中心突出,对于问题要“提出——展开——分析——解决”四步走;二是要注重专题性,注意层次的设计,不能分散;三是要独立思考,观点的呈现要完善,在分析后注重个性化观点的提出,求精、求专。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知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这是《史记》带给后人的深刻启示。本次《史记》专题交流会让这部史书跨越千载岁月,指引着同学们去理解、去感受,在赓续文脉的路途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