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赓续文脉”系列漫谈活动——第一讲:“文学在大学中的位置”
——学院新闻
2023年04月07日 09:21 作者:杜妍欣 宋曹禹 吕其卿 责任编辑:苏亚丽 校对:许卫东 返回列表

4月2日晚,由文学院团委主办,文学院羽帆诗社、铁塔文学社承办的“赓续文脉”系列漫谈活动第一讲,在文学院二楼多功能厅举办。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武新军受邀进行题为“文学在大学中的位置”的学术讲座,语文教育教研室主任杨亮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武新军认为:文理科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量科学创造心理机制研究成果和实证材料证明:创造性的活动都需要对驳杂的信息进行深度整理,需要思维、直觉、情绪、情感、想象、意志、道德、信念等多种能力的相互配合,文学或人文学科在养成这些基本的心理素质方面,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推动理工科发展方面,文学或人文学科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近年来“互联网+”“医学+”“物理学+”等等提法,都是很有必要的,有助于推动学科交叉,但或多或少存在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和去人文化的倾向。人文学科在促进人全面发展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没有人文或文学的支撑,科学的视野和格局会严重受限。在育人方面,文学或人文学科是可以成为大学的底色的,可以为大学注入灵魂,使大学变得更为灵动。大学管理者应站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化解文学与科学间的隔阂,高度重视文艺教育,摆正人文学科的位置,打破文科与理科“网格化”治理的现状,建立合理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文学科滋润理工科的功能。消除科学与文学之间的隔阂,人文学者更应做出积极的努力,致力推动科学人文化,增加科学研究的人性温度。他鼓励社团成员充分发挥主体性,与理工科学生广泛开展“手拉手”活动,积极向理工科同学学习,推动学科互融,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积极关注并以文学的方式反映理工科生活,成为精神的创造者与传播者、美的创造者与传播者、新的生活方式的践行者与引领者。

在互动环节中,羽帆诗社社长周彦辰同学就知识分子的代际传承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武新军对此解答道,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与历史环境的关系十分重要,在时代的制约下,仍然有产生超越时代束缚之精神的可能。2022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周有泉、美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王济琛等与会人员分别就互联网上的“孔乙己文学”现象与当今书法专业出现的问题与弊端,提出了各自的疑问。武新军分别给予了耐心细致、鞭辟入里的解答。

讲座尾声,杨亮总结发言。他提到,中文专业的学生要以理性心态看待人文专业的困境,以更高的视野来看待文学专业;要勇于突破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要读书广博,有深厚的学术素养,还要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在融会贯通中,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业定位。

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