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辛永芬: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
2023年03月12日 15:34 作者:admin 返回列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友、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草长莺飞二月间,铁塔风铃诵春天;

最是一年烂漫时,高朋满座庆百年。

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河南大学文学院迎来了百年庆典。我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能作为在职教师代表发言。我是1982年入校学习,1986年毕业留校工作至今。虽然这期间兜兜转转曾经离开过文学院十几年,但我的学习、专业、教学和科研始终跟文学院紧密相连。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时,我心里既惶恐又忐忑,惶恐的是,虽然文学院的百年历程我与之相伴有40年,但我怕这百年的积淀和文脉自己领会得还过浅;忐忑的是,我才疏学浅,不知道能否做好老师们的代言。生命中能有40年与河南大学文学院相依相伴,是何等的幸福和温暖!所以,今天我不揣谫陋,占用大家宝贵的时间,聊表一下我对百年文院的感念。

翻阅文学院的百年历程,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是那一长串一长串载入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史册的教师名单:

既有冯友兰、郭绍虞、董作宾、刘盼遂、罗根泽、刘节、姜亮夫、高亨、朱芳圃、嵇文甫、李嘉言、范文澜、高文、李白凤、于安澜、华锺彦、任访秋、钱天起、刘增杰、刘思谦、佟培基、王立群、关爱和等几代学识广博、眼界开阔、成就卓著、誉满中外的大师、名师;还有一大批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勤勉敬业、诲人不倦的教授、学者,如赵天吏、张长弓、邢治平、王梦隐、王宽行、吕景先、宋景昌、牛庸懋、王吾辰、温绎之、滕画昌、陈信春、王文金、张家顺、刘溶池、张振犁、赵明等等,包括目前文学院在职的134位教职员工,有近560人之多。

大学教师的第一个使命,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就是“要有继续研究他所学之学问之兴趣与能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勤于治学,做好学术引领”。

在治学与学术引领方面,以冯友兰、郭绍虞、董作宾、嵇文甫等为代表的文学院第一代师资和学人既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广博的知识结构,又受到“西风东渐”和“五四精神”的洗礼,从一开始就为我们指明了这样的方向:

古今不隔、中西贯通、思辨创新、报国为公

这样的学术传统文院几代学人始终赓续不断:比如任访秋先生的治学之道(鲁枢元《鲁枢元:我与河南大学——传灯》):“在古今接续、中外会通中“明变”;从社会思潮变迁、学术思想传承中“求因”;在五四新文学精神的感召下加以“评判”;在服务社会方面以求“务实致用”。刘增杰、赵明、刘思谦、张如法、王文金、关爱和、沈卫威、解志熙、孙先科等老师的治学之路都是这一文脉的传承与迁延。

大学教师的另外一个使命是要“精于施教,做好薪火相传”,引用冯友兰先生的诗句就是:

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

文学院的老师们在“薪火相传”方面可以说是“各领千秋、异彩纷呈”,百年风华,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有趣的佳话。

我从《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史》和《我在河大读中文》中撷取了几个片段,以展示老师们的不同风采:

李嘉言教授讲《楚辞》,旁征博引而归结到一字一句。一字一句几乎就是一部文字史、家族史、诗人个人一生的奋斗史、情感史与心灵史,讲解者不仅对作品的内涵意蕴乃至产生背景烂熟于胸。对诸家见解也如数家珍,更可贵者在许多重要之处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任访秋先生:勤谨自律、平易待人、温良儒雅、仁厚宽和;对学生循循善诱,不以威权压人,力争以理想的魅力,人格的魅力,知识的魅力感召青年。

华钟彦先生:个头不高,腰板挺直。讲课条分缕析,见解新颖,纵横捭阖,妙趣横生。更难忘的是华先生的古诗吟唱,平长仄短,音韵悠扬,声情一致,古远苍凉,令人身临其境,回味悠长。

王宽行老师讲课时,神采飞扬,激情四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讲到激动处,甚至拍案而起,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教室的各个角落来回游走穿梭。那句“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那种陶醉神采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宋景昌老师上课精神矍铄,有板有眼,声音抑扬顿挫。板书工整,笔力遒劲,往往是且背诵且板书且翻译且讲解,再辅之以肢体语言和传神的手势,常常引得满堂喝彩和阵阵掌声。

张中义老师慢条斯理,但却丝丝入扣,如小火慢炖,平易近人。

白本松老师用温县话讲先秦文学,口音虽然比较难懂,但讲得神采飞舞,虎虎生风,从其表情神态以及声音的抑扬顿挫中可以感受到他对文本的陶醉,引着学生不由得也跟他一起陶醉。

正是这种“不忘使命、呕心沥血、勤勉敬业、滋养后学”的园丁精神培养出十多万名“铁塔牌”优秀学子,他们又把这种精神和风范带到了祖国大地四面八方,传到了五洲四海世界各地。

钩沉往事越百年,今朝又遇好机缘。

一百年后的今天,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迎来了新的机遇,入选我省双一流倍增计划并纳入河南大学新一轮双一流建设“1+4+N”中第二梯队的建设体系。这是重续华章、重铸辉煌的新起点和新挑战,要靠我们一代一代文院人去接续完成。可以说,在新的发展道路上,每一个河大文院人都是一块前行的铺路石、一个接力棒。我们一定要承继好文学院的优秀传统,不负前一个百年风华,努力奋进,砥砺前行,续写好下一个百年篇章。

最后,我想用老前辈王梦隐先生在1985年为第一个教师节而作的一首《金缕曲》与大家共勉:

金缕曲

王梦隐

——祝教师节,用赵朴初韵

宝藏凭谁觅?启灵扉,手持金钥,教师应是。学海茫茫谁与渡?愿作辛勤舟子。栽大木,平生心事。[1]红烛烧残吐丝尽,酌清泉,可向轩辕祭。得与失,不须比!

今朝形势堪喜。忆当年,神州浩劫,焚坑重起。桃李飘零弦歌断,痛彻园丁心底。幸赖有,回天大计。尊重人才崇学问,答明时,宁惜呈涓滴?[2]瞻远景,光无际。

附注:

[1]“欲栽大木柱长天”是毛泽东同志的恩师杨昌济的句子,王梦隐教授借名句畅抒培育英才的园丁志向,期望弟子担起“柱长天”的历史重任。

[2]明白回答疑惑时,解析似细流滴滴滋润学子心田,宁可神疲舌燥也从未怜惜过。

谢谢大家!

辛永芬

2023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