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关注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文学院举行“中原神话研究院”揭牌仪式暨“中原神话与中国文化研究”座谈会
——文院关注
2023年03月10日 22:36 作者:周萱 熊检 吕其卿 侯靖晗闻 彭瑞琪 责任编辑:苏亚丽 返回列表

3月9日上午,文学院在二楼会议室举行了“中原神话研究院”揭牌仪式暨“中原神话与中国文化研究”座谈会。河南省原副省长、政协原副主席、河南省国际文化交流理事会理事长张广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中国民协副主席安德明,河南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君健,以及来自省内外的3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中原神话研究院的成立,并为中原神话的研究事业以及中原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

揭牌仪式由院党委书记杨萌芽主持。杨萌芽首先介绍了与会专家学者,宣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神话学分会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等单位发来的贺信,并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感谢。

   

孙君健在致辞中说,“中原神话研究院”的成立是对河南大学人文社科优势学术传统的传承和延续,是一件“好事”“喜事”,也是校、地合作,探索人文学科类“智库”建设的有益尝试;他也对“中原神话研究院”以后的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赓续传统,传承文脉;二是要立足科研、服务社会;三是要扎根中原,打造特色。

   

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武新军说,中原神话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原神话对理解“中原人”及其精神基因、对推进包括宗教学、历史学、文艺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还强调了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并希望“研究院”能够在深化中原神话研究的基础上创建出服务社会的品牌,扩大影响。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彭恒礼提出,“中原神话研究院”是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与高校协作,打造民间文化学术品牌,深入推进河南省民间文学事业的尝试和重要举措,“中原神话研究院”的建立有着示范意义,省民协将全力支持“研究院”建设,延续并继续推进张振犁先生开创的中原神话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安德明表示,中原神话研究院在学术研究中应做到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研究建设相结合,廓清文化现象与文化对象研究,利用本地文化悠久的优势,立足于家乡民俗,积极进行理论建设研究,同时也要与其他地方的神话进行比较研究,做到立足于中原,却不限于中原,聚焦于神话,却不止于神话,使中原神话的研究在河南大学薪火相传。

     

 

仪式尾声,河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张广智和河南大学副校长孙君健共同为中原神话研究院揭牌。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桓占伟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程健君颁发河南大学“讲座教授”聘任证书。

揭牌仪式后,彭恒礼主持召开了中原神话与中国文化研究座谈会。会上,莅会专家围绕中原神话研究院的学术定位与研究方向的凝聚、中原神话的学术史意义、神话的普适性与神圣性、神话的生产与传播以及神话的跨学科研究等问题展开研讨和对话。

   

中原神话研究院院长程健君表示,如何传承和发扬张振犁先生将田野调查与古籍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如何将项目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如何使学生学以致用、发挥社会效力都是今后中原神话研究院需要探讨的重点问题,同时研究人员需要多走向社会,利用好中原神话的丰厚资料,让中原神话服务于华夏文化建设与当代经济建设。

   

郑州轻工业大学原副校长、教授陈江风谈到,中原神话研究院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凝聚学术方向,做好规划,发挥团队效力,找到明确的学术路径,继承好先前学者的学术思想与学术做法,并以此为支撑进一步建设中原神话研究院。此外,关于神话研究,陈江风教授以“大禹神话”为例主张学者应该发挥积极创造精神,不迷信定论,善于发现和总结前人的问题,以此推进学术研究的进步。

       

河南省儿童文学学会会长、河南省民俗学会副会长、河南大学兼职教授孟宪明回忆了在张振犁先生身边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往事,并指出神话学的研究资料不仅存在于书稿上,更有许多流传在民间,要将神话和民俗研究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神话思维。与此同时,他认为做学问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迷信于“概念”而不进行实证研究,最终只能成为“小知识分子”而丢掉了“大学问”。关于研究院的建设情况,孟宪明建议成立“中原神话研究博物馆”来保存张振犁先生留下的大量文字材料、实物等宝贵遗产,便于让更多人感受和推广中原神话。

       

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梅东伟认为,张振犁先生对中原神话的“发现”和系统的田野考察、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但张先生对“神话”的认识也存在逻辑上的“悖论”,张先生一方面注重神话的“原始性”“神圣性”,另一方面又强调所运用文本来源语境的“平凡性”或者说“普适性”。梅东伟谈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神话的神圣性实际上在淡化,当代的中原神话研究,应更注重现实性的一面,彰显其时代意义,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周口师范学院副教授高海珑首先就神话的“神圣性”与“普适性”问题表达了与梅东伟老师不同的意见,并提出神话是多学科的综合知识体系,它既与社会历史息息相关,也与国家、民众血脉相连,对此,她认为要拓展中原神话的研究视野,融入新方法、新内容,同时将中原神话与产业发展、地方经济、乡村振兴结合,做好中原神话的传承与发展。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周全明从个人经历出发,表达了自己对神话的理解和认识。他认为,神话的原始性和当下性是统一的,神话的神圣性和普世性则是关于神话生产的问题。神话的生产需要一定的过程,神话的内核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展现形式,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对此周全明提出,神话学研究要与各个学科联合,进行交融发展。

                   

“大禹神话传说”河南省非遗传承人常松木表示他对张振犁先生身上坚持中原神话研究的情怀深有感触,同时他也感谢河南大学对神话学研究提供的支持。针对河南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却缺少宣传的问题,他希望中原神话研究院能积极推广中原神话,进一步扩大中原神话和中原文化的知名度,不断丰富中原神话的建设。

                       

河南师范大学中原非遗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凤娟谈及了自己与神话学的渊源,并从过往中国神话的研究中提出了可借鉴之处。她提议,要对中原神话的资料做出详细且系统的整理,保存好有关神话学的研究资料,珍惜众多学者对此付出的心血。她也希望未来能够参与相关的理论研究合作,为中原神话研究做出一份贡献。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刘炳强针对中原神话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三个服务”和“两个合作”的设想。他指出,中原神话研究应当为中华文明体系的构建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为学科建设和文化传承传播服务,从而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培养研究人才,发挥资源优势,振兴中原神话的发展。神话研究要与地方政府合作,回归田野实践,与相关高校进行合作,实现共享资料,促进共同发展。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郜东萍讲述了自身读书时在昆仑山西王母瑶池的调研经历,她指出中原神话的研究应该运用比较的视野突出中原神话的个性特征,并能以此作为神话研究的突破点,打开思维格局,来实现对中原神话的特色建设,推动中原神话研究个性化发展。

                                                                                               

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白春超表明,中原神话的研究应有“物化”的成果,研究人员也要积极开拓能得到官方认可的途径,以此来提高中原神话研究工作的显示度,激励相关研究工作的推进。他还指出,中原神话的研究工作可与传媒、艺术等现代技术相结合,丰富其传播和发展的形式,助推研究成果实现进一步扩展,让神话研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最后,武新军对各个学者的发言进行了总结。他讲道,中原神话研究院是一个多学科对话的平台,我们可以借此构建自己的研究体系;找准研究方向,拓展发展空间;制定并落实研究院的发展规划与章程,发挥好资源优势,大力引进人才,做好中原神话的研究团队建设工作,加快中原神话的研究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