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不忘初心、爱国奋进——文学院学生重走“烽火育才路”

新闻作者:范琳琳 李思捷 宋奇奇 唐辉  时间:2019-10-22  

    10月19日至20日,文学院2017级“明德计划实验班”与2018级“菁英班”学生在院党委副书记高冬东教授、副院长武新军教授、实验班班主任杨亮副教授、菁英班班主任许卫东副教授、院团委负责人卡哈尔老师的带领下赴潭头与嵩县开展了为期两天的“不忘初心、爱国爱校、重走烽火育才路”活动,近距离追忆和感受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的艰辛时光与烽火岁月。

追根溯源,中心如固

国立河南大学抗战时期潭头办学纪念馆是此次参观的首站,这里保存了河南大学自1939年至1944年五年时间里在潭头办学的文物资料,包括当时的成绩表、学生证、桌椅、照片等。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通过实物和各种图像,大家了解了当年那段坎坷而悲壮的历史:河大当年被迫迁徙的路线、师生们当时的艰苦生活以及村民们为保护河大师生所作出的义举。让河大人自豪的是,在艰难的岁月里仍然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宋景文学长获得全国英语比赛甲等、1942年省立河南大学荣膺国立河南大学等。煦暖的阳光下,是同学们沉重的心情,看着一件件展品,一幅幅照片,无人心里不起波澜。斯人已逝,风骨犹存,今天的河大人仍将继续前人的风度与鸿志。

学而后传,壮不负生

接着师生步行数里来到了看花岭,缅怀在潭头惨案中遇难的师生。1944年日寇突袭潭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潭头惨案,包括文学院学生在内的九名师生被杀害、二十余名师生失踪。在日寇肆虐的黑暗风暴之中,潭头人民不顾生死,将罹难的师生遗骸埋葬于看花岭上。在“河南大学潭头惨案纪念碑”前,在森森柏树下,学生代表吕钰琪、汤梦瑶、刘易书、唐辉等满怀深情的高声诵读碑文,寄托后辈的无限哀思。当全体师生自觉在纪念碑前静立默哀后,院党委副书记高冬东主持了简短严肃的纪念仪式,师生们向逝者行三鞠躬礼,缅怀先辈。

深入基层,了解农村

艰苦办学路深深地启示着同学们:文脉留存不易,应当在实践中培养自身能力。10月20日,师生们一同前往嵩县黄庄乡三合村考察参观,大家共同领略了当地的时代新面貌及诗意般的生态风光。青瓦白墙的民宿敞开怀抱迎接四方游客,村落随处的一景皆可写生入画。三合村依托原生态、纯天然的山水资源,大力建设村镇写生基地,充分挖掘豫西人文风情,带动深山群众脱贫致富,因地制宜地走出了一条“党建+扶贫+美丽乡村+旅游”的特色发展道路。它的成功充分体现了党的号召和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克服扶贫形式主义”的精神,切实把扶贫功效落到了实处。

同学们通过郭乡长、杨乡长的详细介绍及实地的参观走访,更加具体的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所引起的巨大变化,感受到党和国家扶贫攻坚的决心,纷纷表示未来将更加努力学习,竭尽个人才能,争取为家乡与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两程故里,家风共沐

  20日下午,在文学院79届校友吴建设和王现贞馆长的带领下,师生们来到了两程故里和家风教育基地。两程故里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优良家风的优秀载体。刚迈入棂星门,同学们就被深厚的文化渊源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所吸引。道学堂前,看着“理学亢宗”,“学达性天”,“伊洛渊源”,“希踪颜孟”这十六个字,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也明白了身上所肩负的重大使命与责任。随后,一行人来到了家风教育基地,师生们在这里详细了解了儒学名家与优秀共产党人的家风家训,深切地感受到优良家风的重要性。正如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此次参观,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了祖国、学校、家庭等环境熏陶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奋发图强,奉献社会。

薪火传递,触摸嵩县

返程前,师生们来到“嵩县红色革命历史文物展览馆”重温革命岁月、缅怀先烈精神。该馆共收藏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六大革命阶段的一千余件文物。参观过程中,同学们看到了河大老师曾经穿过的长衫,抗日战争时期用过的河大通讯录,以及一枚枚印有“河南大学”的旧式校徽等,大家感慨万分,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了这些珍贵的文物影像。参观学习期间,老校友吴建设和王现贞先生为同学们细致地讲解了河南大学与嵩县的历史渊源与抗战时期河大迁至嵩县办学的艰辛往事,大家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一段历史。

此次活动旨在让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河大办学路的艰辛,从那些为守护文脉而牺牲的前辈身上,不忘初心、爱国爱校,在知行合一中践行“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