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个人情况简介

新闻作者:  时间:2019-11-29  

耿占春,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诗学、叙事学研究、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著有《隐喻》《观察者的幻象》《话语和回忆之乡》《叙事美学》《退藏于密》《失去象征的世界》等二十多部专著。获第七届华语传媒大奖年度批评家奖项,文学报新批评奖,扬子江诗歌奖,十月文学奖等多项奖项。担任国内多个诗歌奖项的评委。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读书》等刊物发表一百多篇论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曾主持《西部》文学杂志维度栏目,现主持《大家》文学杂志新浪潮栏目,主编《先锋诗》刊。业余从事随笔写作,近些年来,有随笔刊于人民文学、十月、青年文学、延河、四川文学、大家等刊物。


 

李伟昉,文学博士,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主编。“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领域第一个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教学名师,第二届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特聘教授;主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比较文学”,主讲国家级视频公开课“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国家级教学团队核心成员;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经典阐释与文学文化比较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河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团队首席专家;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完成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四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获省部级科研奖励八项;有《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梁实秋莎评研究》《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西方文学经典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关系研究》等主要学术专著五部,译著一部,主编教材多种;主持完成河南省重点教改项目“中文专业文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并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多年来为本科生讲授“比较文学”“外国文学史”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比较文学典籍要读”“莎士比亚批评史”“英国哥特小说研究”“中西小说戏剧比较研究”等课程。


 

梁工,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大学十佳教工。兼任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圣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教授、《圣经文学研究》主编。先后在美国圣保罗路德神学院、芝加哥路德神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院、台湾神学院、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等院所作访问学者,前往以色列、德国、英国等地进行学术交流。主要研究领域为圣经文学、比较文学。先后在《外国文学评论》《文学评论》《世界宗教研究》《文艺研究》等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境外发表英语论文若干篇,在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社出版《当代文学理论与圣经批评》《圣经叙事艺术研究》《耶稣传》等专(译)著若干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规划一般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规划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教委社科基金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等。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等若干项。在第四届国际华裔圣经学术会议(香港,2014.8.18-20)上被授予华裔圣经研究“前辈”学者称号。

 

刘进才,男,1967年出生于河南省汝南县一个农民家庭。先后在汝南师范学院、河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读书求学。现在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及文学语言问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京派小说诗学研究》、《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文学的现代建构》等专著3部,曾获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1等奖。主持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先后获河南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

通讯地址:开封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邮箱:13598788839@163.com


 

刘涛,1971年11月,男,河南省邓州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具体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国现代诗学研究、当代文学批评等。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鲁迅研究月刊》、《现代中文学刊》、《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等刊物发表学术文章70余篇。专著有《百年汉诗形式的理论探求》(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现代作家佚文考信录》(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中国现代小说范畴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等。主编《民国新诗话新诗论》第1辑、第2辑。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百年汉诗形式的理论探求——20世纪现代格律诗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CZW028),2008年6月15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立项,2012年7月1日结项;“民国报纸副刊与现代作家佚文发掘整理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ZW155),2015年6月立项。主持教育部项目1项:“‘边缘报刊’与现代作家佚文的发掘、校勘及阐释”(13YJA751028),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013年5月21日立项。参与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期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 (11&ZD110)。主持并完成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得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特等奖2项。

通讯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政编码:475001。

邮箱:hdwxylt@126.com


 

齐文榜,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唐宋文学及文学史本科基础课,中国文学与佛教、中国文学与禅宗等本科选修课,主讲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史、校勘学等四门硕士学位基础课。科研成果:(1)发表论文:《文学遗产》论文三篇,《文史》(中华书局)论文二篇,《文献》(国家图书馆)论文二篇,《中州学刊》、《河南大学学报》等省级刊物论文30余篇,人大书报资料中心转载论文2篇。(2)出版著作:专著《贾岛集校注》、《贾岛研究》两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2007年出版。参编著作《全唐诗精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10余部。(3)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唐别集考》,国家重点社科项目《全唐五代诗》重编子项目五项,省社科项目2项。(4)获得奖励:省社科二等奖1项,省社科三等奖1项,省社联一等奖2项,河大优秀论文奖2项,河大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


 

王立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河南省省管专家,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文史馆馆员,河南省教学名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研究领域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专著《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被誉为“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第一部研究山水游记文体的通论之作”,论文《晋宋地记与山水散文》(《文学遗产》1990年1期)核心观点被收入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游记的文体要素与游记文体的形成》(《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在学界引发深入讨论,成为研究山水游记的最基本的参考文献。二是《文选》研究,出版专著《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大象出版社2014年再版)、《文选成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大象出版社2014年再版)、《文选版本、注释综合研究》(大象出版社2014),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献》《新国学》等高水平期刊发表《文选》研究论文20余篇,代表了新时期《文选》研究的前沿,并担任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文选学研究会副会长。三是《史记》研究,《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以<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为中心》(《文学评论》2011年第6期),借助对司马相如的历史记载与后人的接受,深刻阐释了历史传播的四个层次问题,此文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并荣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除此之外,致力于历史及史学的大众化及普及,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历史十年,先后讲述项羽、吕后、汉武帝、秦始皇、文景之治、刘邦、宋太祖、宋太宗等系列,并出版了《王立群读史记》、《王立群读宋史》、《读史札记》以及《王立群智解成语》等系列图书,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讲录教育视频精品课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主编、参编教材多部。《史记教程》(华文出版社2002年出版,商务印书馆2011年再版)代表了当代《史记》研究学术水平,是《史记》研究的入门与必读文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华书局2007年版)是袁编《中国文学史》的配套教材。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选版本注释综合研究》、古委会项目《历代选学文献辑考与研究》,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选汇校汇注》的研究。


 

武新军,男,1974年出生,河南省安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副院长。先后在河南大学、复旦大学、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读书或访学。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河南省高校重大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报刊史料与20世纪文学”(2012-CXTD-02)负责人,先后参与策划出版“报刊史料与20世纪文学史丛书”、“中国当代重要作家年谱丛书”等。已在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50余篇。出版《文学的误区》(2003)、《聚焦二十世纪》(2003),《现代性与古典传统: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2005)、《意识形态与百年文学》(2010)、《意识形态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报>研究》(2012)等多部著作。

通讯地址:开封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邮箱:hdwx.gx.189@163.com


 

王宏林,1972年生,河南遂平人。民盟盟员。200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9至2013年进入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诗学的教学与科研。重要论文有《山水诗研究的新创获——评〈中国古代山水诗史〉》(《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沈德潜唐诗选本考辨》(《文献》2007年第3期),《论方回〈瀛奎律髓〉对贾岛的独特定位》(《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5期),《论“四唐分期”的演进及其双重内涵》(《文学遗产》2013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9期全文摘录),《论〈唐诗三百首〉的经典观》(《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5期),《从齐驱并驾到异响竞流——汉魏诗歌的分野及其诗学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论“言志”与“缘情”在乾嘉时期的离合》(《中国文学学报》第七期)。学术专著有《沈德潜诗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说诗晬语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获全国古籍图书优秀奖二等奖),《乾嘉诗学研究》(百花洲出版社2017年)。参编教材有《中国历代分体文论选》(负责诗论,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中国文学批评史》(负责清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负责两汉诗歌,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负责两汉魏晋诗歌,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乾嘉诗学研究”、高校古委会项目“《乾嘉诗坛点将录》笺注”,教育部社科项目“沈德潜诗学思想及其选诗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唐诗经典化研究:以《唐诗别裁集》为依据的考察”。

通讯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河南大学文学院(475001)

电子邮箱:whlheda@sina.com


 

张生汉,男,1951年9月生,河南巩县人。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师从杨潜斋先生学习汉语史训诂学,1986年6月获硕士学位后回母校从事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古代汉语、近代汉语概论、《说文解字》导读、音韵学导读、训诂学、小学文献导读等课程。在传统训诂学、汉语词汇史方面用功尚勤,曾致力于《说文解字》校读和异文考辨,并有一定的心得。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一种;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歧路灯》《红楼梦》《儒林外史》词汇比较研究”。

 

张大新,生于1949年3月,汉族,河南省遂平县人。九三学社社员。1981年底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河南地方戏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兼任河南省古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代表性专著有《二十世纪元代戏剧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中国戏剧演进史》(中华书局2016年),《樊粹庭文集》(编校,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代表性论文有《金元文士之沉沦与元杂剧的兴盛》(《文学评论》1994年第6期),《元末雅俗文化的交融与戏剧形态的蜕变》(《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金政权南迁与北杂剧的成熟》(《文艺研究》2005年第12期),《宋金都城的繁盛与古典戏曲的成熟》(《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传统人格范式失衡境遇下的悲怨与风流——白朴的心路历程与其剧作的泛人文内涵》(《文学评论》2008年第6期),《现实的失落与解脱的困惑——马致远作品主体意识的文化心理透视》(《文学遗产》2009年第3期),《论元代前期历史剧的民族意识与时代精神》(《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醉眼狂态写春秋——重论关汉卿杂剧的精神意识》(《文学评论》2012年第6期),《中原文化与民族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文艺研究》2012年第8期),《樊粹庭与近现代豫剧的变革和发展》(《文艺研究》2015年第9期)。主持项目有《中国古代戏曲与民俗文化关系研究》(2004年度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已结项),《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与河南戏剧的变革》(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与河南戏剧的变革》(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豫剧与河南地方戏传承发展研究》(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通讯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文学院(475001)

电子邮箱:xinzhi16@126.com


 

张先飞,男,河南省南阳西峡县人,河南省青联第十一届常委,开封市民革市委委员。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学术集刊《赤门华风》主编。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中外比较文学,鲁迅、周作人等领域教学与研究工作。1990-1997年在河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硕士学位,留校任教。200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2004-2008年分别在日本东京大学、河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以来获得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讲人、“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核心成员、河南大学教学名师、北京师范大学第十届荣誉校友等称号。并入选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年度人物候选人(全省第10名)。1996年以来在国家重点核心期刊《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鲁迅研究月刊》、《史学月刊》及海外重要专业刊物《韩中言语文化研究》》等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A、B类期刊共9篇,CSSCI期刊共21篇,中文核心期刊共29篇,出版专著《“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人民出版社2009)、《形而上的困惑与追问——现代中国文学的思想寻踪》(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二部,主编丛书1套,翻译学术论著20余万字。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基地“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课题、省级项目、厅级教改项目各1项;主持完成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日本文部科学省奖学金项目、省级重大课题、教育部重点基地课题各1项,河南省社科项目2项,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1项,厅级项目7项,校级项目7项。2013年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3年获中国作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颁发的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二等奖,系学科最高奖之一;2007年获河南省政府颁发的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0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省第一名;2012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0年获共青团河南省委颁发的第八届“河南省五四文艺奖”银奖1项;还获得厅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教学方面,2011年获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河南大学教学优秀奖、河南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