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组织

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情况简介

新闻作者:  时间:2019-11-28  

教研室主任 刘涛,男,1971年生,河南省邓州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具体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国现代诗学研究、当代文学批评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文章70余篇。专著有《百年汉诗形式的理论探求》、《现代作家佚文考信录》、《中国现代小说范畴论》等。主编《民国新诗话新诗论》第1辑、第2辑、《朱自清散文》等。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教育部项目1项。参与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期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11&ZD110)。主持并完成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得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特等奖2项。

通讯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政编码:475001

电子邮箱:hdwxylt@126.com

 

教研室副主任 李敏,女,1974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当代作家评论》《河南大学学报》、《山东社会科学》、《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文艺争鸣》、《现代传播》、《中国现代文学丛刊》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译著《创伤小说》。主持省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参加省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参加国家重点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


白春超,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个人专著1部、与人合作编著5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文学研究》、《中州学刊》、《河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1项。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奖等多项奖励。


武新军,男,1974年生,河南省安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副院长。先后在河南大学、复旦大学、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读书或访学。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河南省高校重大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报刊史料与20世纪文学”(2012-CXTD-02)负责人,先后参与策划出版“报刊史料与20世纪文学史丛书”、“中国当代重要作家年谱丛书”等。已在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60余篇。出版《文学的误区》(2003)、《聚焦二十世纪》(2003),《现代性与古典传统: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2005)、《意识形态与百年文学》(2010)、《意识形态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报>研究》(2012)等多部著作。

通讯地址:开封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hdwx.gx.189@163.com

 

刘进才,男,1967年出生于河南省汝南县一个农民家庭。先后在汝南师范学院、河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读书求学。现在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及文学语言问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京派小说诗学研究》、《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文学的现代建构》等专著3部,曾获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1等奖。主持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先后获河南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

通讯地址:开封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13598788839@163.com


张乐林,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研究成果主要有:《虚构的真实---论武侠小说对江湖世界的想象与叙述》、《小说危机与〈红楼梦〉的启示》、《彷徨于末世与走向乌托邦---贾宝玉与段誉形象对比分析》、《现代性的凸显:论平江不肖生〈近代侠义英雄传〉》、《解构中的建构---〈鹿鼎记〉中韦小宝形象的塑造》、《论晚清剑侠小说中剑仙形象的转变》、《论〈七剑十三侠〉、〈仙侠五花剑〉中的仙侠形象》等。参加国家二一一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九八五工程创新基地规划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项目一项,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奖等多项奖励。


张先飞,男,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河南省特聘教授、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河南大学学报》(CSSCI)副主编。国家一级学会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长江学者评审专家、全国博士后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曾任日本东京大学《赤门华风》主编。被评为首批河南省社科名家、首批河南省“百优人才”、河南省“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高校哲学社科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河南大学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河南大学中文系全日制本科;河南大学文学院全日制硕士,师从解志熙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全日制博士,师从郭志刚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五四文学、鲁迅与周作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被誉为能够代表新一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展方向的学术新人。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系列专著2部;国家一级期刊发表论文15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含网刊1篇),《新华文摘》论点摘编4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编1篇;CSSCI期刊3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1篇。主持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教师基金项目、日本政府博士奖学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规划项目、河南省高校哲学社科创新团队项目、河南省高校哲学社科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次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3次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二等奖,2次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通讯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cxianfei@126.com


李国平,男,文学博士,副教授,河南浚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通俗文学、19-20世纪中国文学。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论》等课程。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史学月刊》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著有《通俗作家文史札记研究》(“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项目”《中国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互文研究》之十三,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曾参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副主编)、《大学语文》等多种教材,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百年中国通俗文学价值评估、阅读调查及资料库建设》等项目。

通讯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13633787189@126.com


沈红芳,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以及女性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州学刊》、《当代文坛》、《名作欣赏》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编《女性生命潮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选读》,参与编写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女性文学教程》。专著《女性叙事的共性与个性——王安忆、铁凝小说创作比较谈》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0届优秀等成果表彰奖。


杨站军,男,博士,副教授。从事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具体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学。教学方面,主讲专业课《中国近代文学史》,选修课《梁启超研究》和《黄遵宪研究》等;科研方面,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项目一项,主持省社科项目两项,主持教育厅社科项目一项,参加国家社科项目两项,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参编学术专著两部,发表论文多篇。

通讯地址:开封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13613781905@163.com


胡全章,男,1969年10月生,河南鹿邑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近代文学史》主讲教师。1992年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2002-2005年在河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学;2007-201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课题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期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文学转型研究》《南社文献集成与研究》子课题负责人,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了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梁启超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变革》等,出版过《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探询——吴趼人小说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清末白话文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中国近代作家片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年版)、《近代报刊与诗界革命的渊源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等学术专著,参与编撰过《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华书局2012年版)、“马工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等教材,编过《从同适斋到不舍斋——任访秋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承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杨世骥文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版)等书,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朱秀梅,女,1968年7月出生,安徽六安人,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国近代文学史》主讲教师。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研究》、国家社科项目《梁启超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变革》以及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期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等,发表《力倡西学育人才,坚守古文存“道统”》,(《中州学刊》(2011年02期)、《《浙江潮》诗歌与晚清革命诗潮》(《河南大学学报》2013年05期)、《晚清“新小说”类型及其演变》(《河南大学学报》2010年02期)、《文学史视野下的清末南方白话报刊小说》、《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文学评论》2008年04期)等文章,参与编写《中国近代文学史》,《清末民初小说版本经眼录》等。主讲的精品课程:1.河南大学精品课程《中国近代文学史》2.河南省精品课程《中国近代文学史》3.国家精品课程《中国近代文学史》4.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近代文学史》本科生选修课:《王国维与<人间词话>研究》《镜像晚清——新小说中的晚清世界》硕士研究生专业课:《中国近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的世纪之变——一严复、梁启超、王国维为中心》《晚清新小说研究》。


刘瑞欣,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


吴效群,男,民俗学博士,医学人类学博士后,美国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社会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间文学、民俗学等。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常务理事、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与河南大学共建基地“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讲授课程有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概论(本科);现代社会文化人类学、民俗文化研究专题、当代民俗学理论(研究生)。近年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民俗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年)、《走进象征的紫禁城——北京妙峰山民间文化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主编《中原文化大典•民俗典•民间信仰》(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中国节日志·春节(河南卷)》(上、下)(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民俗学:学科属性与学术范式》(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拍摄人类学纪录片《河南灵宝骂社火》(2014)、《花馍里的豫东春节》(2015)。2007年、2009年,专著《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中原文化大典·民俗典》分别获得中国文联“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2015年,纪录片《河南灵宝骂社火》获首届中国影视人类学会“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学会奖·二等奖”,入选“第二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2017)。近年在研和完成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民间信仰与民间组织关系的田野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黄河中下游地区民间信仰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田野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灵验:理解和表述中国民众信仰的关键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项目《中国节日志·春节(河南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项目《中国节日影像志·河南灵宝骂社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项目《中国节日影像志·花馍里的豫东春节》。

 

李秋香,女,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俗学(含民间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11-2015年曾在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工作。发表的学术论文有《秦汉祖先神信仰构建与族群文化认同》(《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论秦汉时期西王母信仰民俗的构建——兼论异地文化认同》(《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5期)、《跨地域信仰圈的形成及其地域文化认同分析》(《西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秦汉的社神信仰及其地域文化认同功能探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近30年来的汉代民间信仰研究》(《史学月刊》2010年第3期)、《河南庙会文化及其当代变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曾获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获2013-2014年度校科研优秀奖。主持文化部项目《中国节日志•河南省内黄高王庙会(颛顼祭典)》。参与文化部项目《中国节日志•春节河南卷》、教育部项目《灵验:理解和表述中国民众信仰的关键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民间信仰与民间组织关系的田野研究》。

 

邓小红,女,从事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河南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参编教材著作《写作指要》;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鲁迅研究月刊》、《现代中文学刊》、《文艺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论师陀历史小说“曹操系列”的戏剧化倾向》; 《一个新文学作家的爱与憎——新辑徐玉诺诗文述略》; 《新发现张伯苓的一篇演讲稿及几则史料》; 《论师陀创作对鲁迅的接受》、《“看/被看”结构与侦探小说叙事模式的改良》;《祈望东方的一片朝霞》;《 跨界化 先锋性 装饰化——当代作家关于小说文本结构的个性化试验》等20余篇论文。《论师陀历史小说“曹操系列”的戏剧化倾向》荣获2011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河南大学2011-2013年度科研优秀奖。

 

卢美丹,女,1989年10月出生,文学博士,校聘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州学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山东社会科学》、《中国文学研究》、《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


孙浩宇,男,河南新乡人。文学博士,副教授。发表有《清末<盛京时报>刊载日人汉诗考》《民国时期选杜与罗振玉<杜诗授读>》《戒文、戒书与戒文化考溯》《集句题咏》等论文。主持省部级项目6项,大创项目1项。曾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出版有1部专著,参编著作两种。

通讯地址:开封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sunhaoyu.08@163.com


刘文祥,男,山东临沂人,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研究,先后在《小说评论》《当代作家评论》《北京社会科学》《云南社会科学》《中国文学批评》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基金项目各一项。


孙艳艳,女,1986年生,河南周口人。法学博士,校聘副教授。主要从事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世界宗教文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文化遗产》《宗教人类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篇;论文曾获第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曾参与撰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一项与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项。

通讯地址:开封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631152237@qq.com


邬非非,1986年11月生,河南信阳人,文学博士。2008年6月在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12年6月在河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19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得文学博士学位。2020年10月入河南大学文学院任教,任职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诗,现代文学研究。在《武汉大学学报》《现代中文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


王丛阳,男,1989年10月生,河南开封人。2012年6月于河南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17年6月于河南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20年6月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20年7月以师资博士后身份进入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任职于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曾在《学术月刊》《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料、中国现代佛教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