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陈平原教授受邀为河南大学文学院第三届“夷门问道”中华文学史料学青年学者讲习班举行首场讲座。陈教授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权威学者、河南大学致善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他以“学术生涯与知识共同体”为主题,结合自身数十年的学术实践以及对学界生态的深入观察,为现场百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刻、富有实践意义的学术盛宴。讲座互动热烈,掌声不断。
讲座伊始,陈平原教授提出,人文学者的成长并非靠“炼成”而是靠“养成”,需同时具备“养出来的学问”与“活出来的精神”。他以陈垣、吕思勉、钱穆、饶宗颐等现代学术大家为例,指出人文学术的积累需要长期浸润,而学者的精神品格则是在学术实践与人生阅历中“活”出厚度。同时,他强调在“职业读书人”的特殊身份下,人文学者的研究需融合现实感慨、历史分析与对策研究,课堂教学更要力求让学生“听得懂、用得上”,并最终指向未来学者心志、趣味与能力的培养。
当谈及如何为学术生涯筑牢根基时,陈平原教授分享了自己2006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课程的实践历程。至2023年秋季,该课程已持续开设18轮,累计选课研究生已超千名。课程模块涵盖“学者使命”“人文视野”“引文注释规范”“学术史梳理方法”等核心内容。他特别展示了两次课程调研数据:超过92%的学生认为课程“有效激发了学术兴趣”,88%的学生反馈“明确了研究方向”。陈教授强调:“开设这门课,初衷不是简单‘打假’,而是要把学术批评从新闻热点转化为学理探讨;不是以规范束缚创新,而是为‘中人’立规则,给‘天才’留空间。”另外还强调学术规范是“手艺”而非“枷锁”,引导学生将学术视为“与经商、从政平起平坐的职业”,先守底线、练精技能,再谈理想追求。
在“学者使命与学界生态”方面,陈平原教授回溯了韩愈“传道授业解惑”、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结合费希特“学者应为人类精神发展负责”以及马克思・韦伯“学术作为志业”的论述,指出当代学者需在“专业化”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找平衡。针对当前学界存在的学术造假、论文买卖、评价体系功利化等现象,他引援“汉芯一号”造假案、某高校论文抄袭事件为例,痛陈“唯论文、唯项目”导向对学术生态的破坏:“学界的自我清洁不能只靠制度约束,更需要‘共同体自觉’——学者要主动寻找同道,以共同的价值立场、学术趣味和纪律约束凝聚为知识共同体。”他提出,大学院系、学术社团与同人杂志均为构建共同体的重要平台,既能促进学者间的对话与竞争,也有助于形成“自我监督、互助成长”的良性机制;同时借章太炎对“官学”与“私学”张力关系的论述,提醒我们不可对知识共同体过度理想化,需正视其内部的观点差异与利益平衡。
“与其追逐‘大师’头衔,不如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风气好,非大师也能出一流成果;风气差,再有名的‘大师’也会陨落。”陈平原教授批判了当前学界弥漫的“大师饥渴症”,并以《哈佛亚洲研究杂志》《清华学报》中严谨的书评写作为例,阐明真正的“学界警察”应以学理批评捍卫知识生产的品质。针对“学术大跃进”所引发的粗制滥造现象,他呼吁重返“慢学术”传统,强调:“人文学是长线投资,量化管理和评奖机制若‘贪大求全’,只会让学术变成‘速食面’,失去应有的厚度。”
讲座尾声,陈平原教授以“关于本课程及人文学前景的十点感叹”作结,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对青年学人的深切期许:从“立足长期主义,不被立项、评奖绑架”的清醒,到“在学术‘游戏’中保留质疑声音”的独立;从“博士论文是入场券而非终点”的提醒,到“学会体面退场,转行不是失败”的豁达;从“以体会学术乐趣为衡量标准”的初心,到“结成共同体对抗歪风”的倡议——这十句感叹既承载他对学界的深刻反思,也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坐标。
作为“夷门问道”论坛的重要开篇,本场讲座不仅是一次学术方法的传授,更是一次人文学术精神的传递,为青年学者在浮躁风气中保持独立思考、深耕学术领域提供了清晰指引。